云南实习考察报告
云南实习考察报告
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下,我们有幸的去云南实习考察,我们去了丽江、大理、香格里拉。这三个地方分别是纳西族、白族、藏族,三大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古代茶马古道必经的三大重镇。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我们对其三大民族的文化、风俗、建筑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加上通过我们在书籍和网络上找到了许多关于这个三个美丽而且神秘的地方的历史和知识,让我们对她们有了很深的了解,更是难忘和留念。纳西族我们首先接触的是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因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它也是中国第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三个古镇和-谐统一地构成了完整的丽江古城,浓缩了纳西族由游牧、农耕、商贸、工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史、发展创造史。古城虽古,但它是活着的古城,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活水,活水潺潺,穿街过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二、活文化,纳西族世居于此,在漫长沧桑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并未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且成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三、活建筑,古城建筑依山就势,飞檐翘角,起伏有致,蔚为壮观,富有诗情画意,但对世居在此的近两万人的本地人来说,这些民居更多的意义是它所负有实用功能,使他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他们本身也与古城融为一体了。古城的灵魂是水,与水有关的是河、井、桥。水从上方一公里多的黑龙潭而来,至古城入口处分成东、西、中三股河水,三股河水在城中又分出若干条,形成脉络状的河道。井以“三眼井为”名,“三眼井”即一井分三口,三口相连,三口依次分为饮用水、洗菜用水和洗涤用水。有河必有桥,古城又为民居密集之地。曲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深巷,组合成“曲、幽、达、雅”的完美意境。外人入其内,陶陶然以为置于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镇之中了,不期突然一抬头,皑皑银亮、巍巍玉龙扑面而来,东巴画、七星羊皮、纳西古乐、象形文字这些都构成了丽江古城的神奇魅力。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
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白族白族民居建筑,美观、大方、实用,与中原建筑交流混融,又不失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建筑中发展最成熟,最具典型的建筑艺术杰作。它顺应自然,又融入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既注重地域文化及民族习俗,又注意学习和对外交流;既与自然条件作抗争,又与环境和-谐相处,既布局整体统一,又变化多样,审美与实用交织,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风格。说到白族民居,不能不说 “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 的建筑风格。 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面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三房一照壁”,由三幢房屋和一面照壁结构而成,照壁一般对正房,相邻两幢房屋山墙之间设“漏角天井”,便于空间利用。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呈现出实用简朴的审美特征。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在其物质材料的使用、平面布局的设计及空间排列、装饰风格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追求实用简朴的审美风格。在民居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大部分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多采用周围的材料——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白族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大理的知名度不仅仅在于那自然风光,还有那古朴典雅的民族建筑。苍山逶迤,洱海蜿蜒,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总是充满了柔情,充满了一些让人想近距离触摸的冲动,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下,就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长卷,总是让人一遍一遍看不够,想象着那古老的国度和向往坐拥在银苍玉洱、静谧于山水间的白族民居建筑。《云南实习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