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6.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宁波大榭中学 荣春雨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八年级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植物感应性现象; 2)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活动认识植物的感应性; 2)体验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探究过程; 3)观察和分析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和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感应性,理解植物通过感应性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难点:感应性产生的原理及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情分析】
植物的感应性包括植物对重力的反应、对水的反应、对光的反应、对机械刺激的反应等,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认识植物的感应性。其中学生对植物的向光生长现象熟视无睹,且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向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视频:跳舞草欣赏
问:植物为什么会闻声起舞哪?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首先我们欣赏几幅优美的图片,注意观察植物生长的方向。 问:这些植物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师生对话 探究新知
这几幅图片只能说明植物可能是向光生长的。 请大家想办法证明植物是向光生长的。 实验1:一盆植物放到窗台上,几天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方向。
实验2:用不透光的纸盒将一盆植物罩住,并在纸盒的一侧打个洞,几天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方向。
实验3:用只有顶部透光的纸盒将一盆植物罩住,并在植物的上方放一挡板遮一侧的光,几天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方向。
问题:既然植物向光生长了,那么它又是怎样做到向光弯曲生长的哪?
模型演示:得出结论 背光一侧生长比向光一侧快 为什么背光一侧生长的比向光一侧快哪?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揭开植物体内部之谜。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三位科学家——达尔文、温特、郭葛等人。 达尔文研究实验
问题1:胚芽鞘能弯曲生长吗?
问题2: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哪里有关?(1)处理方法:切断尖端
不生长
直立生长
现象:切掉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结论:
(2)处理方法:尖端遮光处理 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现象: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 对比以上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
猜想:尖端可能存在某种促使胚芽鞘生长的物质 温特的验证实验——证明尖端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思考:实验中用了什么科学方法?如果不用这种方法还能得出结论吗?为什么?
——对照实验,如不采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说明是尖端存在的物质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琼脂作用的结果。
问:尖端产生的是什么物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菠萝嫩枝、燕麦胚芽鞘等植物器官中分离出这种物质,经过鉴定是吲哚乙酸。由于该种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因此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讨论: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的原因
——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ppt演示) 向光性意义:获得更多的光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曲生长,对光照时间也有反应。 如:菊花(短日照植物)、油菜花(长日照植物) ——光还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对比太空和地球中植物的生长情况,问:植物根、茎的生长方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观察课前培育的玉米种子的生长情况,交流根、茎的生长方向。 图片展示及实物展示,观察植物根的生长方向。 跳舞草演示解决课前带来的问题——植物的感震性
总结:植物体能感受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并产生反应,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物种的繁衍。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6.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感应性
向光性 生长素
正向重力性(根)
向重力性 负向重力性(茎)
向水性 感震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