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 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 拟题,完成初稿。 5. 组织修改。
练习一
文本解读:
《练习1》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教学目标分析: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第二课时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构想或建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三、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四、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练写第五题(毛笔字)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河滨小学 李俊华
一、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习作——观察—种小动物的活动,写一篇观察作文。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3、能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二、篇目教学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
本》
1、文本解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而“去
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全诗共有六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为第二部分,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最后一小节为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反复,呼应开头。其中,第2―5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像,探索大自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 2、教学目标分析
①能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挺拔”“绚丽”“沃野”“温馨”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②能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③能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奇妙与绚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④边读边感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与赞美大自然的奇妙与绚丽。 3、教学资源运用
①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
②美妙大自然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③带领学生利用清晨或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激发探究的欲望。 2、尝试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去打开大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自然绿色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本》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装满昆虫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的衣袋》 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变色龙》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金蝉脱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壳》 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