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论文作文 0427 1546
《语文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讲,平常听到的“农村学校条件差,不比大城市,那里的课程资源丰富”这种说法并非完全真实。实际上,从课程的要素来源的角度来看,农村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种类、形态上与城市的有所不同,但从其教育价值上来看则是同质的。因此,目前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不是缺乏语文课程资源,而是缺乏对已有的课程资源的有效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其实,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也有着自已的的特点和优势。
一、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不可取代的自然资源。农村许多地方自然风景优美,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空气新鲜、场地开阔。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比如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山头、草地、池塘、河流等,这些都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可信手拈来的自然资源。这些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如果能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那么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而成学生心灵升华的扁舟,素养发酵的沃土。
2.独特的民俗风情资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1=艺等,这些是学生很难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而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课外生活,它能给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革命人道主义教育、乐观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和生动丰富的形式。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课本(2003)七年级册中就把“民俗风情”列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可见其教育价值之高。
3.文物古迹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风雨沧桑,代代相传.颇能给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感。历史文化遗存往往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又往往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地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理应向学生传达身边的乡土历史文化。 二、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多数农村学校教师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课程资源意识普遍淡薄。对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来说,这一点尤为严重。因而,在开发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进程中,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以便凶
地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广大农村学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否则,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会因课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面对身边存在的大量课程资源缺乏敏感性,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虽然利用了一些课程资源,但仍然不知道
这就是课程资源,呈现出对“课程资源”的肓目性。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2.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口嘶课改提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仍是我们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是专家们长期调研、集思广益的结晶,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设置注重上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饱含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语文教材集中了大鼍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大都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形象摹写,这些范文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他们本身就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是一代又一代新人的人格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总之,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另外,要达到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的目的,还必须适当地“农”化语文教材,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也就是说,农村学校应根据本乡本地情况,大胆增删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我国的教育政策已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局面,但在语文课文的选文方面,仍是在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下,同时还要考虑题材、体裁的丰富多样。教材中还是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对于这些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课文,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看,农村学生要远远高于城市学生,文章中写到的许多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场景、细节等等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有的甚至还是他们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因此,这样的文章,农村学生学起来不会有陌生感,相反却会觉得因为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而兴趣盎然。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抓住涉“农”这一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另外,对于那些反映城市生活题材的课文,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运用对比的方式,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来对照学习、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深刻。
3.发现、把握住教师、学生这一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条件性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另一:E体——学生,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从而使课堂交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这些“即时因素”不管城乡与否,语文课堂上是经常会出现的。这些“即时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要适时指导他们进行思考;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不能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无视这些“即时因素”。对于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教
师要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让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总之,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丰富的资源,教师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四。4彳0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生学习。《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有效开发当地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素材是相当丰富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农村现实背景开展,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这些主题都是我们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很好的契机。因为这些主题是学生们熟悉的,就拿“说不尽的桥”来说,尽管农村的孩子外出游玩的机会很少,很少看见过现代化的桥梁,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对桥的外形和结构进行实地的观察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搜集有关桥的建筑材料及修建过程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关于桥的一手资料。调查观察后要求他们写下相关的作文以及简单的调查报告是比较容易的。同时,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还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因此。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只能是作为~种样本提供给师生选作,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有所舍取、有所轻蕈。其实,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总结
课程资源的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凡“富有教育价值的,能转化为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都可视为课程资源。他们既潜藏于课堂,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也来自师生与生生之问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觉察与挖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责任编辑任洪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