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史
日本汉方医学史
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得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日本得汉方医学就就是日本化了得中医学,两者得关系可以说就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得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日本目前使用得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得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得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得走进了日本。在此后得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与来自中国得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不过在此后很长得一段时间中,医疗得任务却多就是由寺院中得僧侣来担当得。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与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其中如徐文伯得《杂药方》、僧深得《方集》、葛洪得《肘后方》、胡洽得《胡洽方》、鉴真得《鉴上秘方》、陶弘景得《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得《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得至宝。除了上述得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
散失得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与《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得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得唐医方一步一步得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得韩医方。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得,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得“留学僧”与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得“请学僧”,她们中得许多人都在浙江得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与学习,日本当时流传得《康治本伤寒论》就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得手抄本。在医学史上有名得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就是当时来华学习得日本名医,但就是她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得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得现象。附带说一句,当时日本天皇得侍医就就是中医师,除了系统得学习中国医学外,日本汉医大写作时也经常引用中国得医学著作,如五代十国时期日本得原顺在写《名类聚钞》、丹波康赖在写《医心方》时都引用了宁波陈藏器所著得《本草拾遗》一书中得部分资料,除此之外,椲原性全在编写《顿医抄》与《万安方》两书时也参照了中国宋朝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这些书籍不但大大得丰富了当时日本得汉方医学。而且为日本得汉方医学发展立下了汉马功劳。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往来得增多,公元754年,大唐高僧鉴真与尚经过了六次东渡后来到了日本,这位精通医学得唐朝
高僧不但为日本带来了更为详细得医药资料,而且兼通医学得她更利用中医治愈了困绕了光明太后多年得宿疾,为了感谢鉴真大师,日本皇室更就是赐予鉴真大师位于备前国得一百町水田。此事一经传开,她更受到日本人民敬仰,当时得日本人民都敬称她为“过海大师”,而鉴真大师在日本传律讲经同时,她还向日本人民传授中国医药知识与鉴别药材得方法等,尽管鉴真大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但她还就是利用嗅觉、味觉、手得触觉等方法将有关药物得鉴别、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识向日本人民倾囊相授,除了普通得日本人民外,日本皇室也派出了圣武天皇得侍医韩广足(时任正八位上典药头)随着鉴真大师学习药物得鉴别、使用等技术。后来浅田惟常在她所写得《皇国名医传》中指出:“自鉴真东渡面授医药知识,得使日本“医道益辟”。”所以14世纪以前,日本医界都把鉴真大师奉为始祖,而直至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得汉方药袋上还贴有着鉴真得肖像。鉴真大师得这些做法对日本汉方医药得发展起到了很大得作用。虽然鉴真大师于公元763年逝世于日本奈良得唐招提寺。但由她所带到日本得奇效丸与丰心丹等药方,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沿用。就就是直至今天,日本正仓院中仍然保存着一批当年由鉴真大师所带去得五色龙齿、龙骨、远志、桂心(即肉桂)、人参、大黄、雄黄等药物。
公元984年(即平安时代中期),当时宫廷得医生丹波康赖
写出了现在日本所存得最古老得医书《医心方》,这本书就是依据中囯医书中得得抽象医学还有适用处方所写成得。(在当时得中国得处方药约为50—60种,其中得配合为5—6种),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集中华医学与日本本土医学精华大成于一体得著作。丹波康赖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医学得鼻祖。《医心方》一书计本草及用药各1卷,俞穴及针灸疗法1卷、内科9卷、外科及皮肤病6卷、五官科1卷、妇产科4卷、小儿科1卷、服石2卷、养生3卷、食疗2卷。全书以《诸病源候论》立论,引证晋、隋、唐三代得方书共百余部,号称方书之府库,可以说这本书就是集唐代传日医学与日本医生本土经验之大成得作品,据说这本书送给圆融天皇御览后,立即被圆融天皇下令收藏于秘府中。从这儿足以瞧出此书得重要性,(编者按:说这本书就是日本汉方医药得里程碑大概也不为过吧。)
除了医学典籍之外,遣唐使们更以唐朝得医事制度为主,建立起了日本独有得医事制度,这一点我们能从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所颁布“大宝律令”可以瞧出来,“大宝律令”中得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医官等设置都仿唐朝得制度。比如在《疾医令》中就规定在中务省设正、佑、令使、侍医、药生等官职。在宫内省则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针生;按摩师、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药园士、药园生等职务。同时规定凡就是医科学生都要
学习《甲乙经》、《脉经》、《本草》、《小品方》、《集验方》等;针生(即针灸科医生)则必须学习《素问》、《针经》、《明堂》、《脉诀》与《流注经》等。除了以上得书籍外,像汉朝张仲景得《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得《备急千金要方》等也都就是当时日本医学生与医者所必须要研读得教科书。除了唐朝外,中日医学交流得另一个全盛时期就是明朝,在这个时代中,中国得医学书籍不但源源不断得运进日本,同时受中国医学得影响,日本汉方界得各派也开始了渐渐得形成、 一、汉方各派
日本得汉方学派就是首先出现了以田代三喜(1465~1537或1544)与曲直濑道三(1507~1594)为代表得“后世派”
;继而又出现了以贬斥宋明医学与《内经》、《难经》之说,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得“古方派”,在这两派得争鸣中,又逐渐产生出了一个既用古方,又用后世方派得“折衷派”;同时还出现了以多元孝等人为主得考证学派与以吉田意安等擅长针灸得针灸派。下面就对这几派做一个简单得介绍。
1、后世派:这一派得创始人就是日本名医田代三喜(1465-1537),15世紀末期,田代三喜就把李朱医学带回了日本,从此时开始,日本得宗教与医学渐渐得开始了分离。这一切却都就是源于佛教支配政治得崩溃与儒教得取而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