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 ,该书是由 “全美最好老师 ”雷夫 .艾斯奎斯所著,原以为不同的国 度的教育理念相差较大, 可是当我通读全书之后, 不禁感慨教育是相通的! 没错, 就如尹建
莉所说 “这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 ”雷夫,一
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 用自己那颗赤热 他 20 多年如一日, 坚守在第 56 号教室辛勤耕耘,
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们。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终身阅 读”、“亲手劳作 ”、 “以运动为本 ”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 同样实用。
第 56 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 ——这 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 为孩子的榜样。 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 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但这恰恰也是几 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 “要能镇得住学生 ”,这也成 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 随着教龄的增长, 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 “镇得住 ”绝不能依靠 学生对教师的恐惧。 特别是在做了妈妈之后, 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 身为教师的我能够想象 的到,开学第一天,面对 40 多个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肯定要 “立规矩 ”。其实很多孩子从上 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了恐惧, 因为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 “镇得住 ”学生的 老师,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 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帮助他战胜恐惧, 把它看作是一种挫折教 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 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 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 “镇得住 ”学生的 老师。 在幼儿园,老师就用小贴纸、大拇指或好孩子在激励孩子,在小学变成了用红领巾来激励
孩子, 在大学变成了奖学金。激励是促进人们进步的神奇魔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 样的激励健康吗?有用吗?比如, 现在的小学大多数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全部入队, 可 是,有些学生确实是不具备少先队资格的, 但是我们让他们带上了红领巾, 这其实已经破坏 了红领巾的先进意义和激励意图,自然,学生对于红领巾也就不如一年级的学生重视了。
在雷夫老师看来, 这种激励在道德行为方面来说只是初级阶段。 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 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 56 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 达到了第六档。雷夫老师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 ——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 ——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 ——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 ——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 ——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 ——靠境界起作用; 看来,激励的最高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雷夫老师把劳伦斯 ?科尔伯格的 “道德发展六阶段 ”的观点导入任教的班级,使 “六阶段 ”成 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 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的成长。 这“道德发展六阶段 ”仔细研究是很有借 鉴意义的,我们不妨细细来看: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 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 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 “不惹麻烦 ”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 ! ”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 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 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 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 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 “不乖就要你们好看 ”,或是 “等 你爸回来, 你就倒大霉了。 ”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 但是, 这样教小孩是以恐惧为基础, 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 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 不是因为害怕惩 罚才去做。
雷夫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 他会先请孩子们信任他, 同时承 诺对他们的信任, 让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 雷夫老师强调的是首要动机的正确 引导,对孩子们的一生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雷夫老师认为,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很危险 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他的话是有依据的,可是纵观 我们的课堂, 从幼儿园到小学
?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甚至是初中, 有多少不是在奖与罚中进行的, 奖励成了孩子们 最爱的一种方式, “贿赂行为 ”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他们取悦 老师, 取悦父母,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很舒心,
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为父母或老师努力的念头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 些规则的 “理由 ”,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 老师们依 据的理论是, 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 事实确实如此。 但雷夫老师通过许多 例子发现完全遵守规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比如他们缺乏真诚的感激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等 等。所以雷夫老师认为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 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 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 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这种组合使得 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 “看看我现在在做的 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 ”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 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我也把这六阶段发展教给我的孩子们,那 我们的班级也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我受益于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从书中寻找到了教育 的捷径,而是因为我从中领悟到了 “成功无捷径 ”。徜徉在雷夫老师的 “第 56 号教室 ”,我也 犹如雷夫老师的学生那样, 深深地迷恋在这理想的 “教育国度 ”之中了。 真诚地祝愿所有的老 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地学习、茁壮地成长!
但他 这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