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甘肃省定西市公园路中学七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9:01: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教学内容。下面本人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环节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依据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着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对学生来讲,这两个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本节教材独立成章,体现了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教材主要描述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地图和正文,突出了两地“冰雪覆盖”的特殊环境。同时,从位置、气候、地形、海陆分布、居民、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方面对两极地区作了比较。由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教材将两个地区放在同一节讲述。与其他地区相比,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明显的特殊性。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及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本节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具有以下两方面特色:

1.用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在学习“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时,通过设计活动“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学生用比较法归纳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学习“极地地区环境保护”时,通过演讲形式的学生活动,强化学生保护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意识。学生虽然没有亲自去过南极,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对极地地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重挖掘教材内部的因果关系。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与其纬度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光热少,气候严寒,降水以冰雪为主。由于蒸发非常微弱,这些冰雪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越堆越厚,形成了今日的冰雪世界。在南极地区,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掉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由于地势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南极洲储备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同时将煤、铁等矿产资源深深地埋在冰雪之下。这里保存良好的原始风貌,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来考察、探索,一个个极地科考站成了他们栖息之地。 根据课程标准及上述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再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1

(4)提高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层层递进,分析本区突出特点及原因。

(3)通过实例演练,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极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在探究学习中,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能够根据气温图,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科考价值。

确立依据: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是新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所达到的目标要求。 4.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南极洲气候酷寒的成因

确立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和“南极洲气候严寒的成因”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学情

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经过前几节课的区域地理学习,学生已经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区域地理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两极地区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南北极地区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都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本节知识。

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以“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为设计理念,针对教学重难点呈现给学生一些探究问题,应该尽可能的多设计一些学生探究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如实参与到以小组探究式为主的学习过程当中,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说教法、学法 1. 演示法、讲授法。

2.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雪龙号”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景观?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破冰船。船体用特殊钢板制成,适应极地的低温环境。2014年10月31日上午,执行我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缓缓驶离位于浦东外高桥港区的中国极地科考码头,281名科考队员正式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据悉,科考飞行机器人“大白鲨”也将在本次南极科考中正式亮相。

教师点拨:同学们,南极和北极分别在地球的南北两端,与我们相距遥远,让人感到充满神奇色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两极地区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一开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问、欣赏景观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了解极地地区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其目的是较好的体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了地理学科生活化的特点。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流程一: 探究“独特的自然环境” 1.自主学习

1.阅读 “北极地区图”(教材第93页图10.2),找出下列事物:①北冰洋②北美洲③欧洲④亚洲⑤北极圈⑥格陵兰岛(用序号填注在图上)。

2.阅读“南极地区图”(教材第92页图10.1),找出下列事物:①南极洲②南极半岛③中山站④长城站⑤大西洋⑥印度洋⑦太平洋⑧南极圈(用序号填注在图上)。

3.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风库”,南极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4.南极地区被称为地球的“寒极”,分析一下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原因。 2.小组探究

探究一:南极和北极的含义 (1)读一读

有关地球知识的教材中,对极点的定义是“地球不停地绕人们假想的地轴自传,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极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的一点叫北极,与之相反的一点叫南极。”由此可见,北极和南极只是地球上一个点,即90°N 和90°S。而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南极和北极演变为一个地区。因此,“南极和北极”一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狭义上的南极和北极,即南极点和北极点,也叫南极极点和北极极点。二是广义上的南极和北极,泛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2)想一想

① 你是怎样理解“极点”、“南极点和北极点”的? ②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南极和北极”含义的理解? (3)做一做

3

地图上相差1个纬度,而实地距离相差约为111千米。南极圈(北极圈)到南(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

A.2608千米 B.1400千米 C.1300千米 D.3000千米 探究二: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定 (1) 读一读

北极地区俯视图 南极地区俯视图

阅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俯视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极地地区”俯视图的判读方法: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传;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传。 ②特殊的经纬线。俯视图的中心是南极(或北极)点,其他纬线都是以南极点(或

北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图中的经线是以极点起点向外辐射的直线。离开南极点(或北极点)沿任何一条经线前进,都是向北(或向南)前进。除南极点和北极点以外,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任何地方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无论在哪个方位看,都是上北—上方指向北方;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无论在哪个方位看,都是下南—下方指向南方。

③东西经范围。从0°经线出发,沿着地球自转方向至180度经线是东经度的范围;从0°经线出发,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至180度经线是西经度的范围。

④东西方向的判断。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确定,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方,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西方。 (2)想一想

①说说在“极地地区俯视图”中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②在“极地地区俯视图”中经线和纬线各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南北极点的方向? ③在“极地地区俯视图”中如何确定东经、西经范围?如何判别东西方向? (3)做一做

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依次是( )

A.欧洲、亚洲、北美洲 B.亚洲、北美洲、大洋州 C. 欧洲、北美洲、亚洲 D.北美洲、亚洲、欧洲 流程二:探究“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4

甘肃省定西市公园路中学七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kkly4b83o7b3ef97wu606i7k4fff900zi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