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主学习
(1)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三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2)我国三个南极考察站的建站的纬度位置有什么规律?你知道我国的三个南极科考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的原因。
(3)我们从人类冒险探索南极的行动受到什么启示。
(4)南极考察如火如荼,阅读课本97页图文资料,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5)极地地区具有哪些主要资源?你知道南极地区储存着大量的煤炭和石油的原因吗?
(6) 阅读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2. 小组探究 (1)读一读
我国南极第三个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80°25'S ,77°06'E)胜利建成。
如果说,我国1985年2月建立的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62°13'S,58°58'W),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1989年2月建立的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69°22'S,东经76°23'E),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昆仑站的成功建立,将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考察站建成后,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生遥感数据接受、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2)想一想
①我国先后建立的四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圈之内的有哪几个? ②请同学们说说昆仑科考站的建立,对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有什么特殊意义? (3)做一做
①一天,一位太原的中学生琳琳接到了正在南极考察站工作的爸爸的电话,父亲告诉她现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一连数天全是黑夜。据此推测,琳琳爸爸工作的科考站不可能的是 (填“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这时的日期可能是 (填“12月”或“6月”)20日。
5
②南极地区及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是中山站 B.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北方 C.三个南极科考站都建在南极圈以内 D.气候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③与长城站隔海相望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非洲 D.亚洲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高效课堂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理念。学生通过读图和相关信息得出结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自主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这部分设计的几个探究问题恰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些知识是课本中没有的,但是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 流程三:当堂检测
1.比较地区地理特征的差异,完成下表 地区 要素 位 置 范 围 典型动物 北极地区 北纬___以北的广大地区 包括___洋、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 南极地区 南纬___以南的广大地区 包括___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___、南___、南___的一部分。 、 、 和泰山站 我国科考站 黄河站 2.选择
(1)南极地区是指( )
A.南极洲所在的地区 B.80°S以南的地区 C.南极点附近的地区 D.66.5°S以南的地区
(2)贝贝是红星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他爸爸是一名南极科考队员。地理课上很多同学都想让贝贝介绍一下南极地区的情况,下面贝贝的介绍中有错误的是
A.南极地区并非都是指南极洲 B.南极大陆上也存在环境问题 C.南极洲几乎都在南极圈内
D.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冰雪覆盖
(3)在南极矿产资源中,最为丰富的是( ) A.煤和铁
B.铀和锰 C.金和镍 D.铅锌
(4)素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 ) A.非洲
B.亚洲 C.南极洲 D.南美洲
(5)为了保护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对南极的考察只限于( )
A.经济目的
B.旅游目的 C.科学目的 D.和平目的
(6)北冰洋沿岸的居民主要是( )
6
A.印第安人 B.因纽特人 C.俄罗斯人 D.鄂温克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后,教师通过“当堂检测”可以了解对本节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突破的情况,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检测,可以了解自己在本节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因此,教师设计一些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测试题,可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较好的作用。 六、说板书
① 范围:南北极圈内的陆地、岛屿及海洋
1.独特的自然环境 ②南极地区气候: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之称
③资源:淡水资源宝库、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丰富 极地地区 ① 科考站:有2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考站
2.科学考察的宝地 ②我国极地科考站:黄河站、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 泰山站
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极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的实施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抓住提炼主要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各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有利于课后同学们自己梳理知识点,便于大家记忆。
七、说教学反思
《极地地区》说课稿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说课稿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
【结 语】(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南极这是人类最后一片净土,保护南极、和平利用南极,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人类的足迹早已留在了南极,南极科考已经掀开了她神秘的“盖头”。然而,人类探索南极的历程还相当遥远、 在这里,真正践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诺言,任重道远。今天我们跨越时空,了解了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平利用他们。大家要对极地地区做进一步地了解,课后可以到互联网上继续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