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资生态系统建设》成果公报 瞿东升 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
《学校师资生态系统建设》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 XJK03BJ010 课题类别: 一般资助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瞿东升 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 主要成员: 周树生 马刚 刘丕华 向仕恕 向明康等
一、基本观点
1、以生态学及教育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
以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群体”、“多样性”、“系统”、“和谐”、“稳定性”、“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和观点,把学校师资队伍看成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可控、能调的人工生态系统。按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调动学校参与师资生态系统建设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个人参与培训提高的主动性。通过与之相关的各种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导向机制)、学习机制、反思机制、教研机制和师资生态系统环境氛围培植机制的建立,使之形成自我恢复、再造能力,提高学校师资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以“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终身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正在形成的“信息化”、“学习化”社会,担任基础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维持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获得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素质。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人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才能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当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直面弱势地区和弱势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着眼点切实地放在教师的终身发展上,把教师个体置于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环境中加以综合研究,探索科学的长效建设机制,才是真正解决弱势地区和弱势学校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 4、马斯洛的“人的发展需要”说。马斯洛从人的内在动机出发,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乃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五个层次,并认为这种需要层次往往是以前一个需要的满足成为后一个需要的前提,而人的最高需要层次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学说,为我们研究教师素质提供了心理基础。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提出师资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更加清晰形象地阐明了当前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师资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的创建性模式,明确了解决师资紧缺的可行性途径。
2、对控制师资系统各要素的功能确定以及整个机制的形成研究,直接解决整个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形成,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及欠发达学校师资问题的行为方式突破。
3、从系统的角度审视、研究师资队伍的发展状况,着力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解决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突破了“校本培训”思维的局囿,更有利于建立更富理性、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4、明确提出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控制全系统的思想基础,在先进理念指导下,将影响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诸多因素作为系统再生能力的要素加以重视和研究,更富全面性和整体性,最大程度消除了局部的、片面的、短期的行为。
5、对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从更全面、更新颖的角度增强了校本培训、继续教育的系统化、理性化和可行性,探索一种更加切合学校实际、更为理性的师资培养的渠道,丰富了我国师资培训的理论和实践。
6、变被动的“防堵”为积极的更新再造,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解决了当前突出的师资问题,更为形成师资更新、终身学习的全新局面探索直接并可普遍推广的行为模式,并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产业
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行为模式。
7、从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当前的师资建设,并把师资建设定位于一个生态系统,以此审视师资队伍建设体系的各要素,明晰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有利于克服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条块分割,相互脱节,缺乏连续性、整体性、可控制性和可持续性的弊端,是当前师资建设工作领域的一项理论和实践突破。
8、师资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直接着眼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及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针对这些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优质师资大量流失,区域教育剪刀差越来越大,教育生态、人文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峻现实,把研究视角深入到重建生态系统平衡机制的模式和方法上,特别是立足于师资生态系统自身恢复力、再生力的研究可大大降低师训成本,使失衡的系统恢复成为可能,并使这些地区和学校被破坏的师资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迅速建立新的平衡并保持良性循环。
9、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对当前的培训、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等条块的整合,寻求各条块、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最优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教育发展机制,从而可大大降低教育的内部消耗,提高教育效益。
三、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一)学术影响
本课题研究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其一是根据教育生态链法则,构建了以“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教师保障机制。在课题的研究与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建构学校教师保障机制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①建构教师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保障机制;②建构教师发展所依赖的精神保障机制;③建构教师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保障机制;
其二是遵循耐度定律和适度法则,建立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即“行为——目标”运行机制。①学校根据教师终身发展需要,根据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向全校教师提出了基础保障标准和激励发展标准,刺激教师自我发展目标的生成。②建立旨在全方位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刺激教师自我发展目标的实施。③通过公
正合理的三维评价模式,刺激教师自我发展目标矫正。一维:行政——考核评价;二维:同行——课堂评价;三维:学生——问卷评价。④提倡教师进行自我内醒,刺激教师自我发展目标的提升。
其三是摆脱限制因子束缚,构建学习型群体,提高教师整体素质。①提高全员认识,做到认识到位。②完善制度条例,做到制度到位。③强化手段措施,做到措施到位。这些成果已在湖南省重点课题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首肯,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其中的一些管理理念和培训措施已被县教育局采纳并在全县中小学校中推广应用。由于本课题直接指向欠发达地区师资建设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关键放在立足岗位,学校师资及教师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方面,要研究探索优质师资负流入和名优教师相对匮乏以及无力组织大规模培训的状况下整体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构建良性循环的师资生态系统的途径和模式。因此,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很强,其成果可以在中西部薄弱学校乃至其他学校中推广。 (二)社会效益
1、通过本课题研究,明晰了构成学校师资生态系统的要素,以及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可确定性分析和可操作性把握,确立学校良性师资生态系统建设的机制和方法,最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教育人才流动过程中学局部师资合理流动,特别是自我再生,自我发展问题,并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弱势学校的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2、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了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师资是教育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微生态系统。通过本课题研究透视师资生态系统的要素,各要素的内部功能、特征,探究出了师资建设的可控制性模式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研究,突破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如,学校师资生态系统的自身恢复、再造能力,即恢复力稳定性等重点方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增强自身再造能力,一是要加强强制性改造方法研究,制定动态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合格教师的标准和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并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师课堂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提高提供明确目标;二是要重点加强确保师资生态系统自我再生机制的研究,包括教师的学习机制、反思机制、教研机制和生态系统环境氛围增植机制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