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全面加强本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与目标
围绕特大型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需要,整合全市优势科研、产业和公共卫生资源,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抓紧补短板、强弱项,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重要需求为牵引、重点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形成的创新策源功能优势,根据“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的大思路,形成“科技引领支撑、科学研判决策、科研应急攻关”的大格局,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大平台,组织“医教研用”的联合攻关大团队,设立加强体系与能力建设的科技攻关大项目,取得突破性、基础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科技创新大成果。
到2025年,显著提升本市生物安全应急管理、科技攻关能力,为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应急科技攻关的体系化指挥、行动、保障能力
1.健全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由市政府科技、卫生主管部门研究起草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并定期更新,成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相关委办局参与的应急科技攻关工作组,组建专家委员会,形成“统一权威、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在应急状态下有效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联合攻关,促进“产学研用、科教卫企”相互协同,形成“分工协作、快速响应”的行动体系;强化应急科技专项的财政保障,形成“统筹协调、科学配置”的应急科技攻关保障体系。
2.加强应急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启动实施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不断加大可持续的财政制度保障,全面提升上海生物安全基础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平战结合”的生物安全防御管理体系。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整合本市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领域的优势单位,建立覆盖病原学、临床、公共卫生、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等多学科,集前沿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公共政策研究、公众信息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开放平台。设立“重大突发传染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防控体系建设”等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病原体溯源、流行病学监测预警、检测技术、临床诊治、疫苗和药物等重点领域做好应急技术储备。根据国家生物安全法立法进程,适时开展地方相关立法工作。
3.优化应急攻关科技创新管理政策供给。强化科学思维,创新科技攻关管理方式,建立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科学监管等各环节职责清晰、衔接紧密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科技攻关管理效能,推动形成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实施“揭榜挂帅制”,根据快速检测、临床诊治、疫苗和药物、关键器械研发的技术需求,向全球招募揭榜者,对完成目标、取得实效的胜出者给予奖励;实施“项目专员制”,项目管理部门在科技攻关项目中指派专人推进项目开展,密切跟踪项目进展,负责督促、协调等工作,确保人员物资调配、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实施“经费包干制”,在应急攻关项目中,经费不设开支科目比例要求,允许项目承担单位自主使用。
(二)强化预防、诊断与治疗的研发支撑体系与能力
4.加强病原体检测鉴定与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开发智能溯源系统等重大疫情防控系统,实现重大新发传染病的早期感知多点触发预警,更好支撑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等方面的工作。提升针对重大新发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测序、甄别能力,建立病原微生物基因库等数据库,开发快速有效的检测试剂和方法,加强医疗机构病原体快速检测鉴定能力,形成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企业共同参与的病原体检测鉴定技术研发网络、验证网络、迭代网络、储备网络、病原体资源库网络、产品供应网络,提供多类型、多方式、多选择、高可靠的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打造技术储备足、技术迭代快、应急能力强、产品有保障的“上海模式”。
5.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技术及产品研发。基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体系、病原体检测鉴定技术体系、现有临床救治技术体系,围绕光电传感采集芯片、智慧影像、体外膜肺氧合装置(ECMO)等高端医疗装备核心部件,抗体高通量筛选药物研发平台等关键设备,临床级病毒载体等关键基础原材料,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临床救治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强对中医药机理、疗效的科学分析,推动中医药应急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治疗药物(含抗体)、疫苗和设备等产品的联合攻关,快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产品。
6.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基础科学研究。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虫媒病等为代表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开展监测、跟踪、预警、研判等流行病学研究。将人际传播、人畜共患等环节作为重点,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手段,以核酸、蛋白等为切入点,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研究病毒变异对宿主的影响,开展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进化和致病机制等基础研究。
(三)提升科技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与能力
7.加强生物信息库、样本库等公共卫生基础平台的布局与建设。依托本市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机构、专业技术机构及临床机构等,开展生物信息库、特殊稀缺样本库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生物信息库落户上海。建设高级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新建非人灵长类动物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为病原学研究、有效药
物筛选、新型疫苗研发提供技术平台。以生物安全为前提,建立样本采集、保藏与利用的管理制度,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实现全病程信息收集与保存。
8.组建公共卫生科技攻关基地联合体。通过新建和优化一批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组成集监测预警、分子诊断、药物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等于一体的科技攻关基地联合体,探索“核心+哨点网络”模式和“平战结合”机制,“平时”促进多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战时”快速形成一体化联动响应。推动生物医药及公共卫生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沪布局及落地,引导更多高科技企业参与科技攻关基地联合体,提高体系化研发能力和水平。
9.健全科研条件设施开放与应急服务机制。面向重大应急科研攻关需求,推动本市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开放服务力度,重点优化完善全市生物安全防护二级以上实验室的开放服务机制,优先保障实验动物供应以及病原体检测、组织病理学、影像学等专业技术服务。引导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在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设疫病防控“绿色通道”。建立科学数据汇交共享机制,确保分级管理、安全可控、充分利用,并在门户网站开设专栏供公众查询。培养、遴选优秀科技智库团队,支撑技术专家开展应急攻关。
(四)优化相关领域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