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加涅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2.未成年学生具有( )法律地位,这种地位与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相适应。 A.多重 B.公民 C.未成年人 D.学生
3.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4.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 )来进行划分的。 A.课程功能的角度
B.教育阶段的作用
C.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 D.课程核心组织的角度
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6.高原期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 )。 A.初始阶段 B.中间阶段 C.结束阶段 D.全过程
7.直观教学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8.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的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 D.教材
9.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10.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制》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
12.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13.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元认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认知策略
14.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5.对于学生课堂上玩MP4,下列较好的教育方式是( )。 A.大声喝止,公开批评 B.毫不留情,罚站上课 C.不闻不问,任其自然 D.先暗示制止,课后再教育
16.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与自然关系的美与恶,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体现了学校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17.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 A.心理障碍行为 B.逆反行为 C.问题行为 D.差生行为
18.下列现象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A.育人为本 B.提高质量 C.促进公平 D.改革创新
20.“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