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
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1
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的性质,即互相改善其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同一加工阶段,因此,从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时间的影响,就可能把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区分开来。开窗技术是反应时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对某种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因而比相减法或因素相加法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
2.口语记录法:是指在解决问题时由被试大声的说出他是怎样思考的,然后对被试者的口述记录作出分析。
3.计算机模拟:如果计算机和人在某种作业上的操作模式具有同样或类似的功能,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的理解人怎样完成这一作业。
二、模式识别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3、模式识别的非认知因素
4、了解特征整合理论和拓扑学理念的基本观点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3、模式识别的非认知因素
4、了解特征整合理论和拓扑学理念的基本观点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觉的直接理论——吉布森我们周围的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而我们的感官的构成也使我们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提取这些信息。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而与人的经验无关。强调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
2.知觉的认知理论——赫尔姆霍兹。知觉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多层次的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当前存在的刺激与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即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也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者一般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2、人类模式识别的特点
1.复杂性。人能够确认与分辨各种各样的刺激模式,从简单的线条到复杂的物体形状,从宏观的整体组织到微观的细微结构,人都能够识别的刺激模式,此数量是无法估计的。2.适应性。人不仅能够识别各种不同的模式,而且能够在模式出现广泛变异的情况下完成模式识别的任务,对输入信息的变异或畸变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如识别不同人的字体。3.可学习性。人通过学习可以改进和完善模式识别的能力。模式识别依赖于人的知觉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依赖于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刺激做出恰当的解释。如:儿童识字依赖于自行轮廓的分辨。4.语言的总用。当一个人难以辨认两个相似的物体时,对物体特征的语言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相似物体的区分。
3、模式识别的非认知因素:需要与动机的影响、价值与态度的影响、情绪的影响、人格的影响
4、了解特征整合理论——特雷斯曼
认为视觉加工过程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征登记阶段,相当于前注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视觉系统中从光刺激模式中提取特征。特征提取的过程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
2
工过程。它发生在视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不需要集中性注意。第二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知觉系统是把彼此分开的特征正确联系起来,形成对某一物体的表征。1.视觉检测作业。2.视觉搜索作业。3.非对称搜索实验。4.综合性错误实验。 5、拓扑学理念的基本观点
陈霖认为,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检测的是图形大范围的、整体的拓扑性质,对图形的局部几何性质不敏感。以后才处理图形的局部特性。
三、注意
1、理解知觉(早期)选择模型与反应(晚期)选择模型的区别和中枢容量说的主要观点。 2、能够举例说明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3、理解双耳分听和双作业操作的实验范式
1、理解知觉(早期)选择模型与反应(晚期)选择模型的区别
早期选择模型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后期选择模型则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后。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知觉选择模型: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认为信息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阶段或分析阶段之前,因而注意控制着知觉。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反应选择模型:强调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后,认为信息选择发生在对经过充分分析的刺激作出反应的选择之前,这种选择使人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一种以上的活动。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能够被识别的只有一部分引起反应。
2、中枢容量说的主要观点: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资源或认知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使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的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去。一般地说,简单的活动对资源的要求较低,复杂的活动对资源的要求较高。 3、举例说明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在变化刺激的条件下,被试者使用了有控制的处理。这种处理的容量有限,需要注意,它的限度也就是短时记忆的限度。当环境改变时,能灵活地为人们所利用。有控制的处理是一种系列搜索的过程,即把记忆系列中的每个项目与测验系列中的每个项目进行比较,因此,项目的数量对判断成绩有显著的影响。相反,在一致性刺激条件下,被试者使用了自动化处理,它没有容量的限制,不要求注意,一旦学会了就很难改进。自动化处理是一种平行处理,因此项目的数量对判断成绩没有影响。
4、理解双耳分听和双作业操作的实验范式
双耳分听:在一项实验中,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能分辨是男音或是女音,并且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双作业操作:研究认知容量最常用的方法,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维尔奇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一种是阅读和计数,一种是操纵大型手柄,他认为,第一种作业对第二种作业的干扰程度可作为人们对第一种作业注意程度的指标。
四、短时记忆
1、知道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主要内容
2、知道感觉记忆的一般特点及经典实验,比如斯波林(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3
3、能够陈述加工水平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证据,自我参照效应及其实验证据 4、理解短时记忆在编码、贮存、提取和遗忘等方面的特点及组块、工作记忆的概念
5、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及组块概念,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的意义,斯腾伯格(Saul Sternberg)的经典实验。00
1、知道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主要内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他具有各感觉通道的某些特征,可以被分为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等,但很快就会消失。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形式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或书面语言的,短时记忆的信息也会很快消失。短时记忆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做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在这里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或视觉的编码方式。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降低而不能提取出来,但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的。
2、知道感觉记忆的一般特点及经典实验,比如斯波林(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特点:1.进入感觉记忆的刺激信息完全依据该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3.感觉记忆的容量很大,几乎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但只有被登记的信息受到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呈现,再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材料:3*3 9个字母的卡片
过程:用速示器呈现卡片、并事先告知被试,第一行字母将配以高音,第二行字母将配以中音,第三行字母低音。任务:每次呈现后,报告某个声音信号指定的那一行字母(声音信号随机呈现并不报告被试)结果:几乎每次都能报告出任何一行的三个字母,正确率100%。 表明: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背时看到的或能记住的字母要多于报告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在被试报告其他原因时迅速遗忘了。斯波林由此指出:存在着一种感觉记忆,它有相当大的容量,信息保持时间极其短暂,很快就会消失。) 3、能够陈述加工水平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证据
信息并不是从一个系统(短时记忆)转移到另一个系统(长时记忆);所有的记忆内容都是在单一的记忆系统中被处理的。所存储的材料在保持时间方面的差异,并不是被分离的记忆结构的函数,而是由这个单一系统所进行的加工或操作的数量所决定。在这个系统中,有限的加工可能导致一种弱的代码的形式;较多的加工可能会导致较强的代码的形式;而更多的加工则可能导致更强的代码的形式。实验过程: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形容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试回答,这种问题涉及词的结构、语音和语义和自我评定即问被试该形容词是否能描述他本人。要求:在被试完成作业后进行自由回忆,要求尽量多的回忆呈现出的形容词。结果:回忆成绩按结构、语音和语义的顺序而提高,进行自我评定的形容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说明:自我评定要求比语义更深的加工,支持“加工水平说” 4、自我参照效应及其实验证据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话,虚席的时候就有了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记忆材料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实验过程: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形容词,同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试回答,这种问题涉及词的结构、语音和语义和自我评定即问被试该形容词是否能描述他本人。要求:在被试完成作业后进行自由回忆,要求尽量多的回忆呈现出的形容词。结果:回忆成绩按结构、语音和语义的顺序而提高,进行自我评定的形容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说明:自我评定要求比语义更深的加工,支持“加工水平说”。 5、理解短时记忆在编码、贮存、提取和遗忘等方面的特点。
4
编码:短时记忆中存在着听觉码、视觉码和语义码;在短时记忆中的代码主要是听觉码。 存储: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受刺激的物理单位的类目限制,而受有意义组快的限制。在短时记忆中所能保持的组块数平均为7+-2。
遗忘:1.消退理论:遗忘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没有去复述记忆的材料。由于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对所记忆的材料不进行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会消失。2.干扰理论: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对其他作业的操作干扰了对材料的记忆,因而造成了遗忘。
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受刺激的物理单位的类目限制,而受有意义组快的限制。在短时记忆中所能保持的组块数平均为7+-2。
组块:是按照某种规则或对应于某些熟悉的模式所组织起来的一个信息单位。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工作记忆:是暂时保持和加工信息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但它是能够对由不同的通道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对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进行操作,还能对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操作。 6、理解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的意义,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和记忆对后继的学习和记忆的干扰。
实验:前三次要求被试记忆水果名称,中间做一些作业,20S后让其回忆,第四次要求被试记忆职业名称。结果:不做作业回忆结果为90%,干扰后30%正确,四次都做过后正确率明显增加。意义:短时记忆可表征范畴意义,存在某种语义代码,因而其贮存也收到前后材料的意义联系的影响,否则就不会在应用同一范畴刺激时,出现强烈的牵涉抑制;也不会在应用另一种范畴刺激时,出现(自前摄抑制释放)。 7、斯腾伯格(Saul Sternberg)的经典实验。
实验范式:因素相加法再认实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测试项目是否为识记项目,并按键做出反应,计时停止。短时记忆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五、长时记忆
1、能举例说明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不同,并能陈述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
2、能陈述双重编码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验证据 3、编码特征假设与情境关连效应
4、理解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不同及其验证,句子验证作业实验与典型性效应现象
5、结合所学记忆理论与研究,谈谈如何依据有效记忆的条件,运用有效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1、能举例说明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不同,并能陈述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骑车)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课本内容的记忆) 内隐记忆(简单条件反射、非联想学习、程序记忆、启动效应):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很久前学过的单词无法会意,但用别的方法任可知有记忆)外显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记住单词并能再认)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