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精选试题
第五节 文言断句
第1课时 理解内容大意 熟读精思断句(复习课)
陶潜《陨盗》
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
答案 ?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热身”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解析 理解句意是断句的基础,当然也要注意虚词、句式等.本句的句意为: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歌舞弹唱、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
答案 C (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试题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 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 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 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 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 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 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 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 断句必须常实践.
先做 后讲]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片段)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解析 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本题明显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一个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依据上下文的文意破解难点.
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命题分析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功底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断句是考查文言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考查手段,也是一项最有效的考查措施.许多省份都设文言断句题.例如,重庆卷近五年来则坚持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文外断句;北京卷和江苏卷(附加题)则多
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试题
年来坚持以主观题形式独立考查文外断句;湖南卷和广东卷在2014年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内断句;湖北卷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也考查了断句;浙江省连续五年来都是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文内断句,一般限断6处,分值为3分.
断句题之所以受到多省高考命题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力.它以古书文本原貌形态的文言句段为材料,模拟古人读古文时的状况和心理,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功力,而且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古人读书时的心理感受.在考试的意义之外,还兼具一种微妙的教学体验模式.
思维建模
文言断句解题思路与方法
一、知识要点
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因此需要“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人断句一般是以一个小圆圈(.)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二、以例说法 1.凭语感,先断易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例1: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世说新语》)
解析 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百度文库、精选试题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2.“云”“曰”“道”,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解析 这一段中有三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此处必然要断开. 答案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3.借虚词,明停顿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例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战国策·齐策四》)
解析 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以“耶”字结尾.在第二个“曰”字后面齐王使者的话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
答案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4.辨句式,助句读
◆文言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例4: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史记·管晏列传》)
解析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
答案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