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参与计算)。
②、观测点沉降位移测量
以水准基准点与观测点组成附合或闭合三级水准路线进行观测,(各项限差要求按“规程”中的三级标准)。
作业过程中应定时对高程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测。(检测限差≤4.5√n,n为测站数)
观测成果经检查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高差应加入尺长、正高改正后)进行计算。
以上基准点、观测点及各项计算数据取值0.1m,最后成果取1mm。 ⑷、桩顶、边坡沉降监测
在桩板墙的桩顶或墙顶中心设位移、沉降监测点,周边设置的道路、构建筑物的监测点与之相对应。
采用电子全站仪三角高程观测沉降,采用测斜仪观测桩顶及边坡位移,测量时可通过预埋的具有固定导槽的专用导管间接测量。
在建网完成后,连续观测两次。观测周期与降雨期相关,旱季间隔长,雨季间隔短。
⑸、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当挖孔深度超过5m时,必须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每次作业前进行小动物活体检测一次,以防施工作业人员中毒。
⑹、护壁及支撑监测
每次作业前均应观察护壁有无变形开裂,浇筑护壁混凝土时应观测护壁的支撑有无变形。
4、险情预警标准
在每次监测结束对观测点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当监测期间内总的变形量和阶段突变量发展到一定数值时,应及时向建设、监理单位进行通报。其累计总
- 33 -
变形量和阶段突变量的标准可初定如下:在监测过程中,当发现边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500mm时,提出监测预警预报;而当在一段时间中(可定于5天范围内),边坡的变形突然加剧,边坡上所观测的监测点均发生位移,同时有1/3的监测点位移总量超过200mm时,必须立即提出紧急预警预报;当护壁出现开裂、支撑系统出现变形时,必须立即提出紧急预警预报;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中发现小白鸽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死亡时,应立即提出紧急预警预报;地下水监测中发现涌水量突然增大,应立即提出紧急预警预报。
第六章、潜在危险源的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发生事故时应遵循“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的蔓延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达到控制事故,有效地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扩大。 二、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认真的组织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项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应急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
- 34 -
定期评审 未发生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评价 编制应急预案 成立抢险领导小组 组建抢险队、救护车 进行评审、修订 配备应急物资、设备 发生 应急知识教育培训 实施应急预案
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1、应急救援领导组:
组 长:莫朝阳 电话:
副组长:康陶东 电话:13880523081 组 员:梁建初、陈坚、杜祥、唐吉林、廖鑫、杨勇 2、应急救援领导组职责
应急救援协调领导组是项目部的非常设机构。负责本标段施工范围内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布置、实施和监督协调工作。及时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及善后处理,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指挥部等上级有关规定参与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3、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共设应急救援办公室、安全保卫组、事故救援组、医疗救援组、后勤保障组、专家技术组、善后处理组、事故调查处理组等八个专业处置组。
4、各专业处置组职责:
- 35 -
① 应急救援办公室 负责人:杨勇 值班电话:
主要职责:负责“预案”日常的管理工作,负责重大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组全体成员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在实施应急救援任务时与其他处置组协调工作,按照经理的命令调动抢险队伍,机械物资及时到位,实施抢险救援工作。
② 组员 负责人:曾金鑫 电话:
主要职责:组织力量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道路进行警戒、控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
③ 事故救援组 负责人:廖鑫 电话:
主要职责:根据专家技术组的技术建议和事故现场情况制定方案,按照方案迅速组织抢险力量进行抢险救援。
④ 医疗救护组 负责人:刘跃 电话:
主要职责:组织医护人员迅速展开对伤员的急救,有必要时应立即与120急救中心联系,请求增援,并派人在路口等候指引。
⑤ 后勤保障组 负责人:杨勇 电话:
主要职责:迅速组织车辆运送抢险队伍及抢险物质,必要时立即切断主电源,并与医疗救护组协作保障所需物品的使用。
⑥ 事故调查组 负责人:康陶东 电话:13880523081
主要职责:负责对事故现场勘察取证,查清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提出对事故及责任人的处理意见,配合上级调查组工作。
⑦ 善后处理组 负责人:唐吉林 电话:
主要职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伤亡人员的医疗、抚恤、安置等工作,并于保险公司协调理赔事宜。
在我队应急救援协调领导组组长发布启动本应急预案命令时,各职能组无条件地服从我队应急救援协调领导组的安排,立即投入到应急救援的行列。
- 3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