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文学形象、史籍记载中的形象差异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40: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文学形象、史籍记载中的形象差异 李树兵

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隋唐英雄》中提到了一些民间享受盛名或恶名的人物。不禁想问一句:这部剧首先不说是否尊重历史,仅从是否尊重原著一点来讲它符合吗?答案是:改动太多,难以言表!

近几年,一股翻拍经典的风气越来越盛:从翻拍四大名著到如今的“隋唐英雄系列”,这其间有成功之处,但这个成功仅从影视明星效应和收视率上来讲的,其实质内涵并未有太多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况且一旦翻拍失败,这些导演、制片人、编剧就会美其名曰“顺应时代的潮流与需求”。今就此话题来拨乱反正或还原一些真实的面目罢了。

首先谈谈“隋唐系列”里的罗通。首先得说明一个坏消息,在史籍中并没有罗通及其父罗成其子罗章的记载,其父罗成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原型是隋唐之际的名将罗士信。首先谈谈罗通的死因,在电视剧《隋唐英雄4》中是和西凉元帅苏宝同之妹苏宝风殉情而死。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隋唐时堂堂一代扫北名将不在沙场上马革裹尸却与美人同赴阴曹,试想这一改动对的起其父罗成吗?而在小说《说唐后传》、《薛丁山征西》中罗通的死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完完全全是一代英雄的壮举:书中记载罗通在界牌关与年过九旬的西凉名将王不超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都被王不超打得肠子迸出,而罗通呢,不惧此将肠子盘起来继续再战,最后将王不超刺于马下,终于捐躯,被称为“盘肠大战”,在戏曲中有一出《界牌关》指的就是这一事情。可怜我一代名将人称“扫北王”(民间流传着“罗通扫北”的故事,亦有小说《罗通扫北》存焉)的罗通就这么惨死在编剧导演之手。我在想,编剧抑或是导演究竟是要将罗通塑造成为一代名将还是一位过不了美人关的古之少年呢?更受不了是剧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得知罗通与苏宝风殉情后的表情究竟是对其爱情悲剧的不解还是对罗通的不争气的叹惜呢?毕竟李世民和罗成一同打过天下。况且事实上小说中并没有罗通征西途中成亲这一段,估计又是为了博得收视率而改编出来的“亮点”。事实上小说《薛丁山征西》的爱情故事中当以薛丁山和樊梨花的为代表,其他人的爱情故事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难道《隋唐英雄4》真拍成了《隋唐英雄之继承者们》?

在隋唐英雄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那就是号称大唐一字并肩王、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的薛礼薛仁贵。首先谈谈薛仁贵的官职,根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历任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右领军郎将、右威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行军大总管等职,死后追封为左骁卫将军。由此可知,薛仁贵封爵最高是郡公而不是并肩王,军职最高也没有到大元帅的地步;再来谈谈他的名字,姓薛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县人(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并非小说《薛仁贵征东》和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所说遭奸贼张士贵的恫吓而改名薛礼,藏匿在火头营中。顺便说句张士贵这个人也是被冤枉的,这个人不是奸贼,死后还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谈谈其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吧;薛仁贵是皇上的应梦贤臣,喜穿白袍,手持方天画戟,自幼天生哑疾(后可言语),父亲薛英为地方上的员外,后上山与李靖学武艺,学成归来,家遇天火家破人亡,从此落难,叔父不接济,晕于道中,幸得买豆腐的王茂生相救,遂结为兄弟;因天生力大无穷,食量惊人,不忍吃穷兄嫂(王茂生夫妇),便入柳府做苦力,邂逅了柳家小姐,逃离柳府结为连理;时值辽东犯边,仁贵从军,薛氏留家待产,仁贵三次投军终于成功,经过一系列波折和苦

难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将,战事结束后回家光宗耀祖。这段故事挺符合孟子的那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么这段记载是否符合历史呢?有的是真,有的纯属小说家杜撰。哪些是真呢?身着白袍,武器的确是戟,夫人的确姓柳,确是在唐朝对辽东的战事中崭露头角;何是杜撰呢?薛仁贵投军并未受到张士贵的阻挠,也未加入火头军,所谓的八大御赐总兵(周青、薛先图、李庆红、李庆先、姜兴本、姜兴霸、王心汐、王心鹤)更是无有之事;而至于薛仁贵的儿子也不叫薛丁山,而是薛讷,是大唐第一位节度使;历史上的薛仁贵也不是死于其儿子之手(小说之言),而是病逝,享年70岁。但为什么会编出薛帅命断其子这一出呢?或许是和民间流传的因果报应之说有关:薛仁贵征东后回乡时不慎误伤其子薛丁山,丁山命在旦夕,后被王鏊老祖相救,后薛仁贵征西不利,被困锁阳城,朝廷特招兵马二路大元帅,被刚下山的薛丁山夺得,自此父子二帅同心杀贼,报效国家。后薛仁贵落难,丁山前去搭救,不慎将其父射死,自是“一箭换一箭”,一代名将殒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史籍记载薛氏父子并未同阵杀敌,薛仁贵所参与的战事有征辽东、讨突厥、攻吐蕃等等。薛仁贵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是在唐高宗李治一朝,而且还是高宗的救命恩人。有一次长安突降暴雨,引发山洪,山洪奔入皇宫,众人见势赶紧逃窜,不管皇帝的死活,唯独薛仁贵奋不顾身救下高宗。就这一时间段来讲,李世民出现在征西的战场上是不符合史实的。因此我认为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的改编还是符合历史的,在剧中讲诉征东回来不久李世民就驾崩了,因此才有可能李道宗诬陷忠良这一幕。加上一句,李道宗也是被冤枉了的。讲了这么多薛仁贵就会发现文学与历史差距可见一斑。

谈了两位武将,现在谈谈文臣吧。这个可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薛仁贵传奇》中的徐茂公来谈谈。看他们三位的形象可谓是一个妈生出的三个儿子,老大诸葛亮、老二徐茂公、老三吴用。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政权,徐茂公辅助李世民处理好了边关战事以保大唐平安,吴用帮助宋江稳定了梁山泊的局面,都可以称为股肱之臣。先谈吴用,字学究,号称智多星,每自与诸葛亮相比,自称“加亮先生”,吴用此人于史无载,估计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人物,因而无从谈其历史形象,就谈谈电视剧《新水浒传》中的装束吧,看过的朋友发现没,除了没有带帽子,几乎就是诸葛亮的影视造型。如果不说是吴用,还真会认为是诸葛亮,难道《新水浒》剧组是想把其中的造型成为“水浒版三国”?难道就不能换换造型,一把鹅毛扇能够流行近千年?这也是奇迹了!而且吴用此人看不出是讲义气还是愚忠不识时务,最后竟然自缢于宋江坟头,我们可知吴用起初是和天王晁盖混的,比如智劫生辰纲云云便是证据,但是在宋江架空晁盖的时候却站在了宋江一边,这不是出卖故主吗?这也侧面反映了宋江是“天字号挖掘机”,这个墙角挖的是十分成功,因为挖出了一个“骨灰级”的信徒,作者这样表现吴用或许是出于对社会黑暗的无能为力而行的下下策吧。

这三个人中,我认为改动的最大的当属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

出现的药典。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可见徐茂公并非瓦岗派系,也不是牛鼻子老道,而是一代名将,而小说却将其刻画成了唐代版诸葛亮。而在小说中,像什么尉迟敬德、程知节、薛仁贵、李道宗、张士贵都被成了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经常使用“锦囊妙计”,套用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那句“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来形容徐茂公便是“状茂公之神而似鬼”。

而诸葛亮呢?的确是一代英杰,但是在文学作品里却被夸大化了。比如出山就是一个疑案,因为关于诸葛亮史书记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以《三国志》和《出师表》记载的“三顾茅庐”;一个是以《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登门自荐”。《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出师表》的记载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是说:刘备在荆州,诸葛亮来投,但并未告知姓名,一日刘备召集众臣商议事情,会罢众人皆走,唯独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没有注意他,于是刘备拿起竹篾在编织工艺品,诸葛亮上前说:“将军难道只会弄这些玩意儿?”刘备说:“聊以忘忧罢了。”于是诸葛亮便把自己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盘托出,听罢,刘备肃然起劲,忙问姓名。诸葛亮说:“我是诸葛亮字孔明。”这两种说法在学术界都有支持者。我也不谈谁对谁错,至于他们君臣的风云际会绝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至于诸葛亮的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有定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是《三国演义》却描写成了全才,比方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皆乃料事如神之主,其实这乃张冠李戴之事,火烧博望是刘备、火烧新野和舌战群儒于史无据、草船借箭原型是孙权且目的不是借箭、空城计有史家认为是曹操对吕布所使、火烧上方谷于史无据。那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描写刘备的明君、诸葛亮的贤相形象呢?有学者认为这是和中国人的传统梦想有关,古之国人有三个梦想:“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而在蜀汉集团刚好与此吻合,刘备明君的代表,诸葛亮清官的代表,关张马黄赵侠客的代表。而一旦蜀汉集团成了天朝,与其合作过的孙吴集团就成了人间王朝,至于其对手曹魏自然就成了阴曹地府了。哪么诸葛亮成为神是大事所趋,而同样雄才大略的曹操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奸贼,在京剧脸谱中就化成了一张大白脸了。

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差异有时实在太远,甚至可能面目全非。今写此文仅代表个人意见,目的是为了抒发些书生意气,至于能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我不敢妄想,只是希望能有人做到不愚弄百姓就是国之大幸,经典之大幸。谨以北宋张载的那句话结束今之话题并劝诫各位志士仁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4年于南昌

浅谈文学形象、史籍记载中的形象差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lwym5u7bh68ub00wpl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