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题型专练(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抒写伤别之情。\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
③
②
①
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蘸甲:指酒斟得太满,捧杯时指甲会沾酒。②玉尘:指雪。③困融:困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六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四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
B.\捣椒泥四壁\是把花椒捣碎,与泥混合,涂抹在房屋四壁。汉未央宫有椒房殿,乃皇后所居之室。这里写\豪贵家\以椒泥房,可以想见室内的温暖、芳香与华丽。
C.在这大雪飞扬、地冻天寒的日子里,\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岂知\不仅是责问,简直是痛斥。
D.本诗在前两句环境烘托之后,把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绘出三幅图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前两幅是静状,后一幅是动态。
2.本诗主要使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②
③
①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 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首诗歌的艺术技巧。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余干
【注】
②
③
④
①
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为后面抒情作铺垫。 B.颔联中一\孤\一\独\表面写景,暗示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C.颈联写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未归来,诗人担忧渔夫,可见他忧国忧民。 D.尾联以捣寒衣声结束全诗,凄清的乡思,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意无穷。 2.本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和抒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①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注释】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表示惜别,同时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馨。
C.\上国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则暗含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两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必然会产生惆怅之情、有出世隐居之想,但诗人自己不会选择归隐,不能与之志同道合。
2.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丰富,主要有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下列诗句当中的重点描述对象,和本诗中菊花的寓意相近的一项是( )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C.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D.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隐《流莺》)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③
④
②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商山富水驿
杜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贾客词 刘驾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评刘驾最能\以诗鸣于时\诗开篇以同情笔意再现贾客灯下起身赶路,表现出经商艰辛。 B.贾客故事里寇盗可谓凶残,侧面反映出晚唐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以及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 C.\终不疑\语谓贾客未料夜行而会身入死地,一如既往地走捷径,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D.扬州是唐时繁华都会,也是商贾集散地,诗末点明住地扬州有深意,可使悲剧更具普遍意义。 2.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场景较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④
②
③
①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
刘禹锡
【注】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 B.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 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鸷禽展翅迅飞的形象。 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 2.“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
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
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解析:1.B.“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2.分析“寒”和“暗”的妙处,要抓住“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意象,写出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然后抓情语“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译文:
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 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 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 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 赏析:
这是首惜别诗。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一开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次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正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的“疑梦”和惜别的感伤心情来,首联和颔联,恰成因果关系。 “乍见”二句是传诵的名句,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假如别后没有牵情,相逢以后便会平平淡淡,不会有“翻疑梦”的情景出现了。“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即使说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心情神态,尽见于三字之中,也是不为过的。
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
结处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就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离杯惜共传”,在惨淡的灯光下,两位友人举杯劝饮,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诗人此处用一“惜”字,自有不尽的情意。综观全诗,中四句语极工整,写悲喜感伤,笼罩寒夜,几乎不可收拾。但于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这说明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D;
3.首联以景写情(借景抒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
情。
其他三联均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颔联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1.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 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B 项中,“诸弟”对“一身”, “诸”“一”都是数字相对,C 项中,“供多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
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 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
2.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
3.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对比手法。集中反映了晚唐政治昏暗、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不顾民生疾苦的不满与愤慨之情。
解析:1.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重点考查对诗句理解和归纳概括诗歌内容要点,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中六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四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错,根据诗歌可知中间八句为一层,揭露了“富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
寒人”的贫苦。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考的是什么,题干是“本诗主要使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第一问明考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问要求理解诗歌的情感。解答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先明确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最后点明效果。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等,从中可以看出豪贵家和饥寒人的鲜明对比,可知主要手法是对比。第二问理解诗歌的情感类试题,注意要从诗歌的标题、注释、体现情感的关键句(尾联)来考虑作答。重点抓住“岂知”一词,诗人仅用“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二句点出富贵人家的对立面——“饥寒人”的苦况,可以想见“讥寒人”在鸟雀都“难相觅”的情况下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两句诗又赋予前八句诗以新义,指出“豪贵家”的奢侈享乐是建立在人民的贫苦的基础上,“豪贵家”的嘴脸也就更加可恶可僧了。这两句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扩展、深化了主题思想。诗人的态度是明确的,他十分憎恶那些在大雪天歌舞宴饮的“豪贵家”,无情地揭露他们,诗人把自已的同情投给了那些在大雪天痛苦挣扎的“饥寒人”,吟咏他们的痛苦。
【点睛】表达技巧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可分为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对各种表达技巧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一般为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再答出该手法的作用。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也可答以景衬情、借景抒情)
②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
③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 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望的情景。(也可答曲笔/从对面着笔/对写); 解析:1.“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2.译文: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阁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意蕴深厚,感情绵长。
解析:1.“可见他忧国忧民”有拔高之嫌。诗人从渔家未归,触动自己的离思,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借助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DE; 2.①惜别之情:首联送别朋友回归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②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③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④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解析:1.D.诗歌颈联二句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E.“必然会产生惆怅之情、有出世隐居之想,但诗人自己不会选择归隐,不能与之志同道合”错,应为“诗人劝告朋友‘不必有惆怅之情,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
2.结合诗句分析,“榄君衣袂更移筋”表达出的是惜别之情,揽君衣袂,依依惜别。“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劝慰,一生中科举的机会很多,没必要为失败气馁。“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蓝关过后,天气变化时要注意衣着,到湘浦后也不要叹息。“应无惆怅沦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句则充满期待和祝愿,期待朋友在沧海中不要惆怅,不要归隐居,而要积极进取。
译文:
数片红彤彤的晚霞照映着西下的夕阳,牵揽着你的衣裳却依依不舍。 远行的你不要总是叹息时光已晚,京城年年都会有明媚的春光。 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大雁回归湘浦时也请不要有太多惆怅。 你远涉江海沧波应无惆怅之情,仙人居住的十二楼并非你我的故乡。
赏析: 诗人曹邺的作品似乎被他的民谣风名诗《官仓鼠》所掩盖,今人的一些选本多只选他的《官仓鼠》,或者加上他的《捕鱼谣》等二、三首。其实诗人曹邺所存的一些咏史诗、赠别诗乃至写景诗,都有一些佳作。其中一些作品亦曾受到历代读者的热爱。《送进士下第归南海》一诗是曹邺送别诗的名作,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著名唐诗选本《又玄集》中,选录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景色明丽的初冬傍晚,夕阳斜照,天边飘着几片红霞,和夕阳相互映衬着。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手挽着手,在路边设酒宴送别。他们饮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诗的后三联是关怀劝勉友人的诗句。“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上国每年春草芳”承接前一句,进一步鼓励朋友,诗意仍然是委婉含蓄。“上国”是京城的代语,“每年春草芳”用暗喻手法,意思是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这一句描绘了明丽美好的春光,对前途充满信心,给友人更大的鼓励与安慰。 颈联中诗人转而想念友人此行之前途。“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这里既关怀友人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给人如获知音的亲切感。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这里回应了“上国每年春草芳”一句,对友人充满了期冀、祝祷的真情厚意,使整首诗的含意更为超凡、脱俗。 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曹邺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悲叹,不仅仅沉浸在别离的凄苦中,它在色泽明丽的背景下,有安慰、有关怀、有理解、有鼓励、有期待,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作。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解析:1.A项,写的是坚贞不屈;B项写的是自大;C项写的是清高,D项和此诗表达的是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因此选D。
2.《感遇四首》中,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三径”一句,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采菊”一句,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1.“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错,时人认为朱云微不足道。
2.本题考查考考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准确把尾联的意思描述出来,再结合全诗把诗人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归纳概括。 译文:
昏君从来不把耿直的忠臣视为贤者,贬到南方小城任职途中想起了屈原。 汉成帝谏官朱云所作所为微不足道,但其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 阳城曾当面痛斥裴延龄的巧言谄媚,清寒贫困的他经常拖欠人家的酒钱。 我想阳城驿的名字最好不要轻易改,留着它让路过此地的官人保持警醒!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末尾巧写“少妇当此日”,让少妇上场而话分两头,少妇的红颜对镜和贾客的白骨无归,形成强烈对比,一乐一悲,而倍增悲情,再现了贾客及其妻子的悲惨命运。捕捉少妇不知悲剧已然发生而对镜打扮的细节,如此鲜活的形象暗示了晚唐社会动乱所带来的民生凋敝。
解析:1.“侧面反映”错,应为“直接表现”。 2.译文:
商人天还未亮就已起床,仍觉得此时出发已经太迟了。高山之中有条捷径,在天色还很昏暗的时候赶路应该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但不幸的是有盗寇埋伏在这条路上,当商人经过时,他们一拥而上。金银财宝被人洗劫一空,空落落的钱袋子被丢弃在小路旁。
商人辛苦多年,在扬州购买了大宅,却没想到路遇劫匪,葬身荒野。他的妻子此时不知不幸已经发生,正对着镜子细细整理自己的妆容,等待商人的归来。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仍存有“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1.A项“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错误,这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
2.飒飒秋风感奋了伏枥的老骥,冷冷秋霜激励着在冓的鸷禽。老骥要驰骋,哪怕路途遥远;鸷禽想翱翔,何惧天空层阴。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枫林。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为“老骥”“鸷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绝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的“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