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
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内蒙古东部 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新疆 【答案】:A
【解析】荒漠草原是干旱地区的一种景观类型,我国内蒙古东部属于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温带草原景观。
2.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答案】:C
【解析】分析图中信息可知,重牧区小丛所占比例较高,大丛所占比例较低,而封育区则是大丛所占比例较高,小丛所占比例较低。
3.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答案】:D
【解析】图中信息表明: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的丛幅变小,使其荒漠化加剧。 读我国南方某流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45题。 4.在河流综合治理中A地的主要作用为( ) A.养殖 B.改善气候
C.分洪与蓄洪 D.立体开发利用
【解析】 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A地的地势低洼,因而在河流综合治理中可以分洪与蓄洪,缓解洪水对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 【 答案】 C
5.为缓解甲河段洪水泛滥,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加强流域内植树造林 B.在甲河上游修建水库 C.下游退耕还湖 D.修建和加固河堤
【解析】甲河段洪水泛滥主要与上游来水量大,且河段弯曲、水流不畅有关,因此可在上游修建水库,用来调节汛期的洪水。 【答案】 B
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该图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读图回答6~7题。 6.由图中可知坡面哪个坡段侵蚀最严重( )
第1页/共5页
A.坡顶 B.坡面中段 C.坡麓 D.沟底
9.从该图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 A.保塬,平整土地 B.护坡,封坡育林种草 C.固沟,沟底轮作套种 D.宣传,建立预警机制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侵蚀最严重在坡面中段。选择B项。
第7题,黄土高原最严重就是水土流失,所以要护坡,封坡育林种草,保持水土。选择B项。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与①地区相比,③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解析】 ①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③地区是我国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是③地区的优势。 【答案】 C
9、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解析】: ②农业生产基地位于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耕地集中,需水量大,但年均降水量小于800 mm;大棚农业主要分布在气温条件较差的地区,而③农业生产基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水热充足;④农业生产基地位于热带,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⑥农业生产基地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西北和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加重当地的生态问题。 【答案】: A
10、2019年12月16日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单独一项任务列出,这是本届年度会议有别于往年之处。下图表示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最能符合会议要求的是 A.AB曲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K1线 【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 AB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趋势,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最不可取的发展道路。
读我国东部某市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11~13题。 11、有关图中信息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第一产业 B、乙代表全市生产总值 C、丙代表第二产业 D、丁代表第三产业
12、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2页/共5页
B、目前该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C、该市应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D、该市应加快第一产业发展,提高第一产业比重和产值
13、目前,本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困境。对此,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答案】 11、C 12、C 13、B
【解析】11、目前我国东部城市基本上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可以推断图中甲代表全市生产总值,乙代表第三产业,丙代表第二产业,丁代表第一产业。 12、由图可知,该市已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化为第二产业为主;该市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该市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不是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重和产值。
13、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本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产业,排除C项。
通常根据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较低水平波动型和低水平下降型。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中各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第Ⅰ类地区属于高水平稳定型
B.低水平下降型地区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C.1985-2019年间,位次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是甘肃 D.1985-2019年间,位次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是新疆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第Ⅰ类地区属于高水平稳定型,第Ⅱ类为较高水平波动型,Ⅲ为较低水平波动型,Ⅳ为低水平下降型。经济越发达,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越强。1985-2019年间,位次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是福建。
15.目前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提出从“速度东部”向“效益东部”转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效益东部”应加强的措施是
①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② 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③ 引进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④ 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要提高经济效益应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出口工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二、综合题(共40分)
1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珠三角”的城市发展走的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之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中小企业。
第3页/共5页
(1) 根据图中信息,指出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3分)
(2) 简要说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6分)
(3)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缓解珠三角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8分)
【解析】此题考查了河流的综合开发问题、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以及解决珠三角资源、能源不足的措施。红水河位于西南地区,地形比较崎岖,经济相对落后,因此此河流应以水电开发、发展旅游、综合养殖等为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发展。要解决珠三角的资源、能源问题应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开源节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水电梯级开发;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水产养殖业等。
(2)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该地区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镇数目不断增多;企业扩张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扩大了城市规模。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产业转移,将部分资源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崇明岛开发总体规划指出,到2020年将建设成森林公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和科技研发到,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
材料2:2019年12月1日举行的“2020年后的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高层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能否利用长江口航道疏浚上,在横沙岛进行滩涂围垦,构建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在造一个“浦东”。 材料3:长江口分布示意图。
(1)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是连接上海市区和崇明岛的高速公路通道,也是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上海至西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其建设的地理意义。(3分) (2)分析崇明岛的“生态岛”建设对上海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3分)
(3)按照规划,陈家镇将建设成以生态休闲为主要特色的“海岛公园”城镇,分析该地建设“海岛花园”城镇的区位优势。(4分)
(4)为相应“十八大”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号召,假设陈家镇政府将农村人口集中到镇区,
第4页/共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