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和物种
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概念的比较,在K12化生论坛开展过多次讨论,参与的师生相对较多,说明这是教学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 事实上如果教学中,老师对这二个概念没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认识,上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虽说种群有关知识在后面的生态部分还会讲到,但对其概念的把握应是本章的任务。下面列表做一比较: 种群 物种 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概念 生物进化的单位、生活和繁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且能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产生可育的后代。 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生活地域 同一地点 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相互联系 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进行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是进化的单位。
顺便说明一下,对物种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进化研究中的物种与分类学中的物种是不完全一致的。由于分类学中的物种概念是不具有时向性的,而进化过程具有时向性,所以用生殖隔离的判断方法是不适合于历史上存在的物种的。
还想说明的是,进化上生物维持或变更的单位,对无性生殖的生物是无性繁殖系,对有性生殖的生物才是通过有性生殖联系起来的种群。
2、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同种群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上有了显著的差异,若再次相遇仍能交配和繁育后代,这样的不同种群称之为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的虎亚种。
如果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个体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新物种就形成了。
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如此。
结论:因此说,物种形成的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综合作用。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都起源于同一个物种,是南美雀类的后代。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群岛上,群岛之间的海洋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被地理条件隔离开的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或基因频率起初就不可能完全相同。长期的隔离使被分割的小种群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突变,而且各种群间没有基因交流,因此一个种群中的突变自然不会引起另一种群的改变。各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因而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即不同种群选择保留下的基因不同,使分开的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和基因频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就是14种地雀形态特征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
3.一根主线: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种群之间的雌雄个体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这种隔离主要是由于遗传 组成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只要彼此不能杂交或者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便是生殖隔离。
一般来讲,先有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这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为异地物种形成,但是,有时没有地理隔离,也能产生新物种,如植物中多倍体的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