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文字部分行距为1.5倍,上下章节间隔一行。
(三)规程封面“……作业规程”用黑体字并加粗,字号为二号,其它为黑体字,字号为四号。
(四)作业规程用A4纸张双面打印,文字和表格页面设置上下各为2.8cm,左右各2.5cm,页码设置在页面下端中间位置。页码设置“第×页,总×页”。
(五)作业规程施工前发放到以下部门并落实专人管理:施工队、生产部门、矿调度室、安全部门、机电部门、通风部门等。
第二部分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具体内容要求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岗位技术[换行]操作规程》; 二、批准的采区设计;
三、批准的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四、批准的生产接替计划; 五、其它依据。
第二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一、工作面的位置:描述采煤工作面所处的水平、采区、标高(最高、最低)、以及在采区中的具体位置、相邻关系。
二、地面相对位置:描述工作面及周边在地面的相对位置、地面标高(最高、最低)。
三、回采对地面的影响:描述工作面的回采对地面设施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地面塌陷区范围、塌陷程度预计,以及对地面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影响程度。
四、描述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及影响范围。 第三节工作面参数及煤层情况
一、采煤工作面几何尺寸:走向长度、倾斜长度、工作面煤层倾角、面积(斜面积)。
二、煤层厚度: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情况。
三、煤层产状: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情况。
四、描述煤层稳定性、结构(夹矸)、层理、节理、硬度(f)等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五、对煤种、煤质进行描述。
第四节煤层顶底板
一、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老顶):描述煤层顶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强度(硬度)、顶板分类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底板分类(MT554-1996)。
二、煤层底板(直接底、老底):描述煤层底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底板分类、底板比压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
三、绘制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能够反映出直接底、基本底以及不低于8倍采高的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间距等。 附图:工作面综合柱状图。 第五节地质构造
一、断层:叙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断层产状(三要素)、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二、褶曲:叙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褶曲名称、基本特征、两翼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三、其他因素:叙述陷落柱、火成岩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 第六节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的分析: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型式、补给关系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
二、其他水源的分析:描述老空水、地表水、注浆水、钻孔和构造导水等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
三、为防止溃沙、溃泥、透水等事故,开采急倾斜厚煤层时,还应对
开采后的上部垮落层的情况进行预计和描述。
四、工作面涌水量:叙述采煤工作面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 第七节瓦斯情况
一、本工作面及周边瓦斯地质情况介绍。 二、预计吨煤瓦斯含量,有资料有引用资料内容。
三、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涌出情况,预计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等的相对、绝对涌出量。 四、瓦斯、二氧化碳等对本工作面的影响程度预计。 第八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一、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说明工作面的煤尘爆炸指数。
二、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层的自燃发火倾向性;参考相邻采煤工作面煤的自燃情况,确定自然发火期。 三、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地温等情况,分析地温对回采的影响。
四、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描述本采区、相邻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应力集中区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 五、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对工作面的影响。 六、叙述地质部门对工作面回采的具体建议。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计算工作面的基础储量,根据规定的回采率计算可采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