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案例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5 15:44: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关于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的案例论文》

前言:新入园幼儿由于从小在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下长大,突然接触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新的伙伴,难免感到紧张和不安,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消除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并逐步适应,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本文就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幼儿入园前教师准备工作、家园合作机制、入园适应的几点对策、幼儿入园后家长电话回访工作等,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综合本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哭,此外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的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帮助孩子们度过这一适应期,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1、幼儿入园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家庭是可以依赖的、自由的生活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虽然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对刚满三岁的幼儿来说是巨大的。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而且与自己有很大的距离,即幼儿与新的环境还没有建立某种和谐。种种的不习惯和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必然会使幼儿产生许多不适应。 2、大多数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在家庭生活及其关系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地位。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以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模式。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呼应的关系,维持着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一旦发生改变,对于幼儿来讲必须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幼儿入园时,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新的生态平衡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新的生态环境,幼儿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更不理解教师的社会角色以及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幼儿入园后的不适应是很自然的。

3、家庭生活到群体生活。在家中幼儿往往是中心,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不适应的重要因素。

4、人际关系的变化。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子之间面对面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很高。这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而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交往对象变得不固定了,无法延续家庭那样一对一的相对不变的关系。他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才能与教师和同伴产生情感、建立信任。

5、对环境的敏感。如果幼儿到一个新的环境,其注意力能够被环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反之他就会选择拒绝并企图逃避。许多幼儿入园时表现出的不适应与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有关,而在群体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幼儿被忽视的现象,被忽视的如果是对环境比较敏感的幼儿,那么就必然会加剧他入园的不适应。

6、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心理学分析:1)、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研究表明:幼儿对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也就越严重。2)、安全感的丧失与恐惧幼儿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可以得到满足的。离开亲人,一些幼儿会感到不安,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茫然不知所措等。多数幼儿会抗拒或哭泣,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在这种情形下的幼儿很容易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也许并无具体的对象,可能是对一种事物的惧怕,也可能是对一种情境的惧怕。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入园不适应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要以宽容的人文关怀的心态接纳幼儿、引导幼儿。 二、幼儿适入园前教师工作:

1.熟悉幼儿的姓名、了解性格特征,家庭详细情况(关注是否单亲家庭),了解幼儿是否有过敏史及忌口食物。 2.制作家长联系记录。

3.安排幼儿桌椅、床铺,标记幼儿姓名及照片。 4.制作幼儿接送卡。

5.布臵温馨的班级环境,营造家的感觉。

三、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不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家长来说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孩子入园,第一次脱离家长,这让许多家长的心中有了太多的不舍和太多的放心不下。为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针对上述分析的宝宝入园问题,,我园还建立了家园互动合作机制:

一)、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指导,有针对性地、积极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具体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和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

1、告诉您的孩子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是和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地方。由于初次的集体生活,孩子会感到紧张和疲劳,甚至不安,请家长准时接孩子。 2、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吓唬孩子,使孩子先产生恐惧心理。

3、生活要开始有规律性,早睡早起,保证孩子每天能够以愉快的心情来园。 4、提前和老师介绍您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有需要帮助的可以与老师商量解决。

5、来园之前,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 1)、睡眠训练

选择好幼儿园后,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每天午睡、独立入睡。许多孩子在家里往往要抱着、拍着、哄着才能入睡,而幼儿园的老师不可能守在每个孩子身边,因此孩子入园后会不适应,一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不抱不拍也不哄。为了让孩子安心,可以告诉他,妈妈(或老师)虽然不在身边,但一定在附近(或教室里);有什么需要(上厕所或身体不舒服)可以随时叫妈妈(或老师)寻求帮助。另外要将孩子的入睡习惯告诉老师,争取老师的帮助。

2)、吃饭训练:自己吃饭—固定时间和地点—不偏食不挑食 3)、如厕训练:

孩子入园时天气还较热,一般穿的是单裤,可以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入冬后,穿得较厚了,老师会帮忙的。

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4)、自己穿脱衣服、鞋子(1)、认识衣服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必要的话,在衣服上缝上名字),分清上下、前后、左右。(2)、穿脱衣服。作为幼教一线的教师,要帮助家长了解新生入园的禁忌: 1、一味妥协,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这是目前幼儿园新生入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迟上幼儿园的时间。孩子哭了,家长很心疼。去还存在侥幸的心理:也许明天,

他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呢!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儿园,那么当你再次送园的时候,孩子的哭闹会更加变本加厉。 2、送两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吃饭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长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几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给孩子调理调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误区的,当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加陌生,特别是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适应过程事半功倍。坚持送园,对孩子的适应至关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宝贝,又见到自己的宝贝哭闹的厉害,家长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可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感染实在太强了,这种家长陪着孩子哭的情况在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接待中司空见惯,造成孩子们错认为家长不要他们了,让他们认为上幼儿园不管对于他们自己,还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适应。

4、“我在外面等着你!”“我去给你拿毛衣来!”

在祖辈送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一张嘴要哭,马上对孩子说:“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着你哈!”“奶奶去给你买奶,这就回来!”这种说法可能暂时有效,可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上当后,他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儿了,这让他们没有了安全感。 5、“别哭,我第一个来接你!”

许多家长会这样许诺孩子,当孩子哭着对你说:“妈妈第一个来接我!”你忍心拒绝孩子吗?于是好多家长随口承诺:“好,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们当然并不反对这种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长,您能保证您是第一个吗?如果不能,请不要这样回应孩子,请换一种方式回应孩子:“妈妈会早来接你!”“妈妈四点来接你!”如果轻易的承诺没有兑现,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那么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长欺骗了自己,会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长会不会来接他?孩子便没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这是家长气头上的急话,可是我们一线的老师却常常听到。家长这话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来接他了,这种负面效应会让孩子觉得恐惧,恐惧幼儿园,恐惧老师,更恐惧分离焦虑。

搜索更多关于: 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案例论文 的文档
幼儿园新生入园适应性教育案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n5wa9xmxy2ubi87rww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