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答案 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译文: 答案 (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明朝末年,齐地大乱,他的妻子被北方的士兵抓走。张某经常客居河南,便在河南安了家。他在河南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张讷。没过多久,妻子死去,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牛氏性情非常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饭菜。并且还要派他去砍柴,要求他每天砍柴一担,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她鞭打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地储藏起来,悄悄地给张诚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生性孝顺友爱,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私下里劝说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一担柴还没砍够,就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他)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只得背着柴回家。
继母检查时发现他砍的柴少,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难以忍受,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张讷神色不好,便问他:“是不是病了?”张讷说:“饿了。”张诚问张讷是什么原因,张讷便把没打够柴继母不给吃东西的事告诉了张诚。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就把饼吃了,并叮嘱说:“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砍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帮你砍柴。”张讷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愿意)来的。”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手脚并用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并且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的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了孔,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砍柴。回家后,他跑到私塾里叮嘱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干活。(因为)山中有凶恶的虎狼。”老师说:“今天上午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打过他了。”张讷回来后对弟弟张诚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打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砍柴。哥哥(看见他又来了)惊骇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不休息。大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回去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砍柴。哥哥多次劝他,他都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砍柴,忽然,来了一只老虎,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受伤以后狂奔起来,张讷怎么也追不上,只好痛哭着返回来。众人都来劝解他,他哭得更加悲伤,(对安慰他的人)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而死的,(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斧子已在脖子上砍出约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大家非常害怕,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然后一起扶他回家。他的继母又哭又骂,叫喊着说:“你把我的儿子杀死了,想用砍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呀!”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再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去,便经常到他的床前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知道后就诟骂斥责。张讷于是不再进食,三天就死了。
定向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相关训练。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①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
C.遂坐瓘党停官 坐:因犯??罪或错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 .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译文: (2)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译文: (3)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答案 (1)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2)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3)童贯愤怒,回到朝廷后就诬陷他。皇上说:“这人向来这样,你不能容忍吗?” 译文
陈禾字秀实,是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多次升迁担任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升任左正言,不久授职给事中。
当时童贯的权势愈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一样。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我所忧虑的,不只是黄经臣,这条路一开通,类似的进用者就会多起来,国家的祸患,就不可遏止,希望赶快把他放逐到远方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