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精选实验探究题(杭州)教师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2:58: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精选实验探究题(杭州)教师版

一、实验探究题

1. 小红在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远远地看见红灯亮起时,就停止蹬车,自行车滑行一段距离后,恰好停在斑马线上,晓彤想:物体滑行的远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来到学校的实验室,晓彤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晓彤让同一小车运动多次后,发现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跟 及阻力的大小有关。每次让小车从相同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 _____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理出的结论是 。实验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_________ (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

(2)小雪看到晓彤的实验后,认为利用弹簧测力计和这套实验装置还能探究摩擦力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却发现: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匀速运动时,其示数差别不明显,无法完成实验。小雪和晓彤研究后认为,在不改变原有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实验探究,请你简述实验思路 。 【答案】(1)初速度(合理即可) 越长 非平衡力

(2)将小车翻转过来(即轮朝上),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着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2. 小应和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图甲和图乙是小应的实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3)小应完成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 ; (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如图丙)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自己的像相对于自己 移动(填“向左”、“向右”、“不”) 【答案】(1)CDBA;(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4)不

【解析】【分析】(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应该是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再点燃蜡烛做实验,为得到普遍规律,应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

(2)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关键点是确定像的位置,反射效果好的镜子不透光,只能看到清晰的像,不能确定像的位置,而反射效果不好的玻璃板能透光,通过看到玻璃板背面

第 1 页,共 10 页

的物体与前面的物体的像重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解答】解: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A和B把A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B蜡烛与A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B蜡烛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3)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4)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当镜子绕OO′向人转动时,如图所示,所以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由于人移动的速度和方向与像移动的速度和方向都相同,故镜中的自己的像相对于自己不移动.

故答案为:(1)CDBA;(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4)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3. 小金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1号喷洒的浸出平均芽长和萌发率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 探究步骤:1.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 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

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其中第5天的数据如表: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平均芽长的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5 1.2 65% 4 10% 0.5% 35% (1)本实验中编号为________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4)小金还想继续探究“70%烟草浸田液是否会对蝌蚪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实验材料:大小健康状况相同蝌蚪20只、70%烟草浸出液、清洁池塘水、饲料等,请帮他设计该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________ 。 【答案】(1)1

(2)防止喷洒的浸出液浓度稀释影响实验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其他合理也可)

(4)在两个相同大小容器中分别放入等量70%烟草浸出液和清洁池塘水,各放入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蝌蚪,定期喂等量饲料,观察并记录蝌蚪存活情况

第 2 页,共 10 页

【解析】【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种子的萌发

【分析】将等量的烟丝中加入不同量的蒸馏水,其浸出液的浓度不同,蒸馏水越多,烟草浸出液的浓度越低;

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中的黄豆种子和幼苗生长的速度不同,能够验证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和幼苗的生长的影响。

【解答】(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为1的培养皿的浸出液的浓度为0,即加的清水,则1号培养皿是对照组; (2)如果将棉花不预先湿润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浓度稀释影响实验;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

(4)探究“70%烟草浸田液是否会对蝌蚪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其步骤为:在两个相同大小容器中分别放入等量70%烟草浸出液和清洁池塘水,各放入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蝌蚪,定期喂等量饲料,观察并记录蝌蚪存活情况;

故答案为:(1)1;(2)防止喷洒的浸出液浓度稀释影响实验;(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4)在两个相同大小容器中分别放入等量70%烟草浸出液和清洁池塘水,各放入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蝌蚪,定期喂等量饲料,观察并记录蝌蚪存活情况。 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将蜡烛A点燃,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如图所示。为什么出现两个像? _______________;用另一个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蜡烛B与离玻璃板_________(填“近”或“远”)的像重合。 (2)近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次反射, 次折射形成的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次反射, 次折射形成的。( )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 、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0次折射形成的、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0次折射形成的、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要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还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改变__________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3)如果小明在做这个实验时,看到了蜡烛A的像,可是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移不到像的位置上,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玻璃板厚 近

C 蜡烛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5. 小应同学想要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方向是否有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方案,图甲、乙、丙中金属盒橡皮膜处于同种液体内的相同深度,实验测得三种情况下压强计的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相等.

(1)实验前,小应首先用手指按了按探头的橡皮膜,发现U型管内液柱几乎无变化,其原因是 ,然后小应重新调整好器材,开始实验;

(2)实验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转换法”就是将某些不易直接测量的量通过科学原理变为易测量的

第 3 页,共 10 页

量,下列研究科学问题所用的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为了描述光的传播路径,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根相同的蜡烛与像重合 C.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伸长的长度来显示力的大小

D.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受力面积大小不变

(3)比较图甲、乙、丙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压强计漏气; (2)C;(3)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解析】【分析】(1)压强计测量液体压强时,就是通过橡皮膜来感知压强的,通过橡胶管中气体压强的变化来改变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若液体压强计漏气,U形管中的液面变化很小,甚至不会变化;

(2)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理想推理法”“转换法”等;

(3)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解答】解:(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就会有漏气现象,导致U形管内液柱几乎无变化;

(2)A.为了描述光的传播路径,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采用的是模型法;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根相同的蜡烛与像重合,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C.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伸长的长度来显示力的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

D.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受力面积大小不变,采用的控制变量法; 故选C;

(3)由图甲、乙、丙的实验可知,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即深度相同),液体种类也相同,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故答案为:

(1)压强计漏气; (2)C;(3)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运用.

6. 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L,用蒸馏水将其逐渐稀释,获得含重金属污染液10%、1%、0.1%、0.01%的4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②取4只相同的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将200粒水稻种子,随机构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4只培养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每天给它们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 . [反思与评价]

(1)步骤③中200粒水稻种子应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目的是 . (2)实验方案设计存在缺陷: . 【答案】[统计和分析] 含重金属污染液

0(清水) 0.01% 0.1% 1% 10%

的浓度 水稻种子发芽率

[预测结果]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

第 4 页,共 10 页

[反思与评价](1)控制变量 (2)没有设置对照组

【解析】【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统计和分析]为了记录实验数据,表格设计如表:

0.01% 0.1% 1% 10% 重金属污染液0(清水)

的浓度

水稻种子发芽

[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 [反思与评价]

(1)对照试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因此步骤③中200粒水稻种子应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目的是控制变量.

(2)该实验设计中存在缺陷是没有设置对照组,应设计一组不含重金属污染液(清水)的对照组.

故答案为:[统计和分析]

0.01% 0.1% 1% 10% 含重金属污染0(清水)

液的浓度

水稻种子发芽

[预测结果]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逐渐降低. [反思与评价](1)控制变量 (2)没有设置对照组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惟一性

7. 在利用光具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__________(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汇聚,11.00cm(2)像距,测量像距时,难以确定最清晰的像的位置

8. 为了探究静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较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A、B两木块叠放在一起,两个轻质弹簧秤C、D的一端与两木块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E、F上,后来经过讨论,完善了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用手托住弹簧秤使之与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直线)

第 5 页,共 10 页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精选实验探究题(杭州)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nlw84mr4q6gjog0oh073pit886asl004v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