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海不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死海的成因、现状和未来。
2.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3.积累词语,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使用范围。
4.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培养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 5. 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了解逻辑顺序。 一、资料链接
死海 西亚著名大咸水湖。位于约旦同巴勒斯坦之间的西亚裂谷中。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4.8~17.7公里,面积1049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300米,最深395米,是世界最低处。有约旦河等注入。气候炎热,蒸发强烈,湖水盐度高达300~332,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故有“死海”之称。海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提炼各种盐类,尤以钾盐和溴最有价值。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谕告( )游弋( ) 干涸( )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 告诫 ( ) 改邪归正( ) 塌陷( )
2.解释下列词语
游弋: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告诫: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形成原因。
第三部分(7-8段):说明死海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三、探究赏析
(一)阅读课文,指出下边加点的“死”字的不同含义,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特点。
1. 死海不死。2.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方法链接: 明确文章标题及关键句子的含义,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来概括回答。通读课文,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要点来概括死海的特点。
3、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阅读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 找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 围绕中心句,本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死海形成的原因。这三个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这三个方面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排列的?
方法链接: 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一般规律:
(1)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 (2)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 (3)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 (4)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运用这种顺序时,文中多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文中也往往有表示方位的“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形式的词语。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中央,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说明。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解说事理的本质,多采用逻辑顺序。我们说的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四、拓展迁移
1.文中第6段中“主要”“很多”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表达的作用。
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体会一下其作用。 例:本文第3、5段传说是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丰富了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内容,既形象神奇,又浪漫多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