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的保护》课堂实录 (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8:36: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成功的连接方式如下图:

错误的方法则若干

4.总结和延伸

老师:同学们非常不错,首先让告诉老师,最后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小组有多少?请举手! (进行阶段测试,基本做到所有组最终都能成功)

老师:很好!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为什么黑板左边的连接方法可以使小灯泡亮,而右边的却不行呢?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

各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老师进行引导和补充,并结合课件的演示给予总结。

学生:我发现只要把小灯泡的接触点和螺旋外壳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灯泡就会亮。 老师:跟导线与哪边相连有关系吗? 学生:没有关系。

老师:不错,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连接方法。我们今天不但解决了怎么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的问题,而且还知道,让小灯泡亮起来还不止一种方法。关于电池,灯泡,导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同学们的发现和研究。老师看看谁发现得多! 四年级下册——探究摆的秘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教案 目标要求:

1、 对“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 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 知道可以用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秘密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2、 认识摆这种装置,并更进一步产生研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请学生说出它有几个部分?认识“摆锤、摆线、摆幅”。 二、引疑并对“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 1、各小组让摆摆起来,记录在15秒内摆动多少次。 2、汇报结果,发现不同,试着找一找原因。

3、提醒学生注意:放摆时要轻轻松手,让摆自由落下,不要推它。另外摆从出发点摆过去再摆回来算一次。

4、重新测量一次,再看看结果。

5、第2次测得的结果仍有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来预测一下,你认为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

6、各小组预测后汇报,师生归纳整理,预测的情况可能有三种: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线的长短有关。

三、组织学生制定实验计划。

讨论,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1、选择摆锤的轻重这一种影响因素,制定研究计划。 2、交流研究计划,师生共同修改完善。

应明确测量时相同的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课件。

实际操作时应该怎样控制实验条件?以比较诙谐幽默的言辞却郑重其事的语气鼓励学生细致思考、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如果学生能在讨论时提出用两个摆同时实验更准确一些,及时给学生提供材料。如果学生还能提出需要多次反复实验以验证实验结论,告诉他“你就是科学家!”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比如:

明确了这些因素的控制,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相互讨论1分种后进行交流。)

四、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汇报总结。(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能够设计计划——想、并反复实验——做,细致有耐心;能够认真循序填写实验报告。)

五、分组设计实验研究摆速与摆幅的大小、摆线的长短是否有关。

放开各个小组进行个性研究,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反复研究。 六、收集实验报告,激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 (语言激励:......同学们真的很棒......通过刚才的自由研究,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总结出了什么样的经验?又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小科学家们,谢谢你们。下课!——回家以后继续进行研究,就像刚才这样想了又想、做了又做,一丝不苟、反反复复,甚至写出你的科学小论文,名字就叫做《摆的秘密》。小科学家们,谢谢你们!下课。)

第二课时在总结实验报告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摆速与摆长的关系,并依此原理反复实验(调整摆线的长短)制作一个最简易的钟摆。

思考:

1、一个摆还是两个摆?

对于摆速与摆锤轻重的关系,两个摆同时进行实验更精确(有利于变量的控制)更直观:摆线摆幅相同,摆锤的轻重不同。

对于摆速与摆幅的关系,一个摆进行实验更精确(有利于变量的控制):摆线的长短和摆锤的轻重相同,摆幅的大小不同。

对于摆速与摆线长度的关系,两种各有其利: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相同,摆线的长短不同。(一个摆更好控制摆锤轻重,但摆幅不精确;两个摆更好控制摆幅,但摆重不精确。) 2、结论还是过程?

结论必须科学。但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过程中采取各种途径来进行激励:外因——教师的言语激励;内因——通过积极思考与实验所获得的成就感。

3、二元方次如何任务式地体现还是如何更技巧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思想?

三年级下册——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课 题 了解空气 课 型 观察探究课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一课。由感觉空气、纸的奇遇、谁赶走了杯中的水、瓶里的空气、称称空气五个活动组成。

本课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提出“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直接感觉空气、间接感觉空气、观察研究空气的存在,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我们的周围的空间。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及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在运用感官,充分感知空气的结构活动中,通过设计实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借助其它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科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乐于开展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活动。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 学生四人一小组:塑料袋、水槽、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的废报纸、一块干抹布。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蒙眼猜物游戏

1、请同学上台蒙眼猜猜是什么东西?用的是什么方法?

2、提问:矿泉水瓶中还有什么呢? 3、提问:我怎么看不到啊?

4、那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摸到,皮肤感觉到空气?

1、通过摸、闻、摇等方法猜出箱子中有乒乓球、桔子、香蕉、矿泉水瓶?? 2、回答:有空气?

3、回答: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

4、学生思考。 通过蒙眼猜物游戏的形式引入,既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猜物的过程中间接的提示学生,在没有眼睛直接看到东西时,需要借助身上的其他器官来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帮助。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老师准备了一点材料给你们看有没有办法,信封里吸管,还有袋子,报纸还有大家非常喜欢玩的东西——气球,再有放你们桌上这一盆的水。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2、交流、反馈: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可以听、看、摸到空气。你发现了空气还有哪些特点?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材料活动。

2、小组汇报:用吸管吹水里、吹鼓袋子、吹气球、用报纸扇等方法。 学生提供合适,有效的又比较接近生活的各种材料是使学生能够想出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的各种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根据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空气占据空间

1、瓶子里面的气球能吹起来吗?(把一个放掉气的放在瓶子中) 2、教师示范吹,吃得面前耳赤也没有吹起来。 3、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跟什么有关? 4、纸头的奇遇: (1)猜测

现在我们来变一个魔术,我要把这张纸放在杯底,(注意要放牢)那么现在杯子里除了这张纸以外还有什么?看好老师是怎么放到水里去的,这样垂直地放进去,这张纸会湿吗? (2)教师示范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把它拿出来看看,(注意也要垂直)把外面的水擦掉。里面的纸有没有湿?

(3)请同学领材料后实验

(4)提问:杯中的纸为什么不会湿?杯子里的位置全被谁占了?那水还能挤进去吗? 5、出示杯子,现在我这个杯子里空间被谁占了?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教室里面的空间。 1、学生回答:能或不能

2、观察教师吹气球。

3、思考:气球怎么也吹不大,可能跟空气有关。

4、猜测纸会不会湿。 杯子中除了纸还有空气。

观看教师操作,发现纸并没有湿。

学生动手操作

杯子中纸没有湿。位置全让空气给占据了,不无法进入,所以纸不会湿。

5、理解: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用一个新奇的现象既新奇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入到下面的教学中来。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的保护》课堂实录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nqpw6di8k8n6j4879hw6x2111f20r00bao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