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时应有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探究任务。“油和水”“水和水”的比较也可合起来教学。] 活动三:认识常见的液体 1、说说你们知道的液体? 2、(每组一种已知液体)同组同学讨论如何向别的组介绍这种液体。 3、交流汇报
说说这种液体的特征,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4、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认识一种液体呢?
[注:这一环节,是对液体概念的一次应用。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看商标说明,或者用我们的感官观察等方法都是了解和认识液体的好方法,同时也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活动四: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液体 1、(出示几种放在试管中的液体)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液体吗?能猜测一下吗? 2、学生猜测并做好记录。 1 2 3 4 5 6 7 猜测 验证
3、要证实你的猜测是否正确,你们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自行观察,想办法证实你们的猜测。
4、学生分组验证。 5、汇报交流
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你们用了哪些方法?
6、创设情境:最近老师收到一份礼物,是一种液体,谁有办法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 7、学生上台辨认,其他同学评价,他的做法行吗?(对于一种不了解的液体不能轻易的尝或闻)。
[注:本环节是一个综合实践的环节,应放手让学生动手解决,最后的警示很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要特别强调。] 三、评价与整理
1、给自己或小组的表现打打分。 2、整理好实验器材。 第四课时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难点: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瓶子、尺、天平、弹簧秤、杯子、烧杯、量杯、笔、注射器、调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一个人在茫茫的大沙漠中行走,如果是你,你最想得到什么?(水) 二、科学探究
活动一:观察与猜测
1、出示二瓶水,问:你准备选哪瓶?为什么?其它同学呢? 2、究竟哪瓶水多呢?大家分组观察桌上的两瓶水。 3、汇报(要求说出自己的理由)。 4、统计猜测情况。
[注:这一环节在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则猜测就变为“乱说”了。说明理由,也是一个展示学生想法和知识水平的机会。] 活动二:验证哪个多
1、究竟谁多呢?怎么办?(实验)
2、分组讨论:你们准备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 3、交流汇报。 4、学生分组验证。 5、汇报验证结果。
[注:这一环节应尽量启发学生说出各种验证的方法。无论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说出道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要比较多少实际上就要选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活动三:多多少 1、描述:多多少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2号瓶比1号瓶子多,那多多少呢?
[注:这里我们不寄希望于学生准确描述,这样是不现实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为难,觉得有困难目的就达到了。] 2、测量:多多少? ⑴介绍毫升与量筒。
⑵观察量筒,让学生描述量筒的一些特征。 ⑶使用:请一位同上来操作,其他同学评价。 ⑷应用:测量2号瓶的水比1号瓶多多少?
[注:这一环节是为了解决上一环节中产生的困难,重在学生明白量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作尝试性的测量。] 3、尝试建立毫升概念 ⑴用量筒量10毫升水。 ⑵估计一药匙水是多少?
⑶猜测一些常见饮料如一听健力宝多少毫升等。
[注: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毫升”的概念有一个强化,丰富学生对液体容量的感性认识,增加其生活经验,毕竟日常生活中要取一定量的液体不可能都用量筒量取,而是靠日常积累的液体容量经验来估计。]
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各种声音素材(录音)、鼓、鼓槌、绿豆、钹 2、分组材料:锥形瓶、尺子、保鲜袋、橡皮筋、音叉、泡沫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声音素材录音
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2、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身体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借助于其他物体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材料发出声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无所不在,为后面发声现象的观察做准备。】 4、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假设。科学研究都是从先假设到实验到结论的过程。】 2、请你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完成记录表。 (1)橡皮筋
同学合作,一人拉长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 (2)尺子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开。 (3)音叉
一只手按住音叉盒,另一只手用小锤敲击音叉,用带线的小球靠近音叉顶部。 (4)锥形瓶,泡沫小球
用嘴靠近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放入泡沫小球,再吹。 (5)教师演示实验——鼓
将绿豆撒在鼓面上,轻轻敲击鼓面。 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一。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找共同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3、明确物体的振动的定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的运动,科学上叫做振动。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同学,定义不是很强调,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 4、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用实验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一学生迅速按住钹面。 学生做喉咙发声的实验。 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二。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时间原因只能做演示实验,但效果明显。反证声音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总结
1、谈话:通过这么多的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2、课后作业:回家敲敲锅碗瓢盆,听听它们的声音。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既是对这一节课的总结,强化声音的产生原理,更是对下节课的铺垫,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
附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一
材料 方法 看到的现象 橡皮筋 尺子
音叉、泡沫小球
锥形瓶、泡沫小球 鼓、绿豆 我们的发现
实验记录表二
材料 看到的或感觉到的现象
敲击音钹或说话时 按住音钹或停止说话时 音钹 喉咙 我们的发现
《改变沉和浮》课堂实录 一、引入情境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学生:Good afternoon. Teacher.
老师:同学们,看看我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讲台上摆放着土豆,橡皮泥,玻璃瓶,木棍,水槽。 (学生一一作答)
老师:那么,你们觉得哪些在水里可以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 学生甲:木棍会浮起,其它的都会沉。
学生乙:我觉得土豆和木棍、玻璃瓶会浮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