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黄姚古镇布局特点及其历史沿革研究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8:30: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2.3七月十四节俗

七月十四“中元节”是黄姚古镇当地可以和过年相媲美的节日,一共要过两天。十四晚上,男女老少都会聚到带龙桥头到兴宁庙的那一段河边,观看放灯。到了十五的晚上,人们又聚在河边,在放灯结束后年轻男女会跳下河抢抽子灯,把抢到的柚子拿回家和家人分享。

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

图2.3:中元节点灯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

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

7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2.4 九月初九活动

九月初九重阳节,在黄姚古镇又叫做“老人节”、“登山节”、“重逢节”、“牛王节”。这一天,人们会相邀前去登山,又是故人重逢的好日子。

中国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

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涌现出入一系列如桔 豆盒 子等专为老人设计的科技产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8

图2-4:老人节户外旅游,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第3章 历史沿革

黄姚镇位于广西东部的昭平县,距县城75公里,到桂林200公里,方圆约1.1平方公里,是明清时期因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小镇。古镇依山傍水,四周被一座座平地而起,翠绿雄奇的山峰所环抱。姚江、小珠江、兴宁河清澈如镜蜿蜒贯穿古镇,小桥流水、古榕参天、翠竹掩映,青山与绿水相依、绿水与民居相伴,山水风光犹似漓江又盛似漓江。较之自然风光,黄姚的历史人文景观更具特色,小镇街巷青一色的石板路,曲径幽深的街巷串起了300多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风格各异的古民居。为了防御的需要,小

镇筑起了坚硬的石城墙,出口之处,甚至镇内每一条街都建有闸门。

古镇现有约2000人,39个姓氏,95%以上是汉族,只有少量壮族,绝大部分居民的祖先来自广东,他们至今仍保持古朴的民风、民俗。古、莫、劳、吴、林、梁、黄、叶等八大姓氏分别建有10个宗祠和家祠,祠堂历经100年沧桑,依然肃穆挺拔,成为海内外宗亲寻根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独具匠心建造的明清古戏台、寺观、庙宇、社坛和随处可见的明清碑刻见证了历史时期汉文化在岭南偏僻山乡的影响。一座座别致优雅的古桥,把3条河畔的民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桥边或是亭、或是庙,有亭、庙就必有对联诗文,有对联诗文就有牌匾,反映了古镇文化教育昔日的辉煌。

图3-1:中元节放河灯,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9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3.1 土著民族

古代岭南的土著居民是壮族先民西瓯和骆越人,《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语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唐代前后,大量瑶族迁入岭南地区,当时岭南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辽阔,这里成为壮族和瑶族生息繁衍的乐土。土著壮族人喜居低地河谷从事稻作农耕,瑶族则多以山地为家,

刀耕火种,采集捕猎。壮族用粮食、铁器与瑶族交换山区土产,两个民族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由此形成和睦的民族关系,史籍往往将“壮瑶”连称,视为同一族类。地处岭南的黄姚,最早的居民也是壮族和瑶族。黄姚民间传说,当地最早的居民是陶、区、何三姓壮、瑶。直到明清之交,黄姚一带仍然是壮族和瑶族人口居多,古镇安乐街上的安乐寺,是清顺治年间为祭祀明万历时征讨壮族和瑶族立下大功的汉族人李道清而建的。陆焞《昭平县志》(乾隆)记载:“安乐寺,在黄姚中,清顺治年间建,先是瑶、壮猖獗,千户李道清等率官兵讨平,遂立此祠,故名安乐祠。”直到明中叶时,黄姚一带还有较多的壮族和瑶族居住。清代黄姚举人林作辑在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时也说:民壮杂处,壮为土著。

图3-2:古镇内的老树,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0

黄姚古镇布局特点及其历史沿革研究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o4hl28yl20sr9z0p01l1xu1x81dzc00o3x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