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
情感预热阶段——合作体验阶段——内化导行阶段
设计思路说明
情感预热:观看《孟母三迁》动画短片,师生谈话,请学生交流感想,教师小结过渡,激趣导入新课学习。
合作体验:师生合作初读儿歌,扫清生字词障碍,感知儿歌内容与韵律;师生合作品读儿歌,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明白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懂得应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通过游戏化的情境,教师的示范引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识字与书写任务。
内化导行:布置课后任务——1.多种方式朗读儿歌,背诵儿歌;2.拓展阅读《弟子规》选段,并与同学或父母交流自己的感想。
教材分析
《人之初》是部编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节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字数整齐,上下两节,每节四句,读来朗朗上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重点字词的点拨,通过朗读、品读、交流合作,让学生感知儿歌大意,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通过趣味性的互动设计,落实识字与书写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近”等7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理解儿歌内容,明白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古人的经验与智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识读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生字; 2.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明白接受教育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纸质词卡;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情感预热
1.播放动画短片《孟母三迁》的故事。 2.师生谈话: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观看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指名说,明确: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明确:重视教育) 3.激趣导学:
是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感受古人的教育智慧吧!(板书课题)
二、合作体验
(一)范读儿歌,识读生字。
1.教师范读儿歌,请学生用“____”画出以下生字,并准确识读:
之 初 性 善 习 教 迁 贵 专 幼 玉 器 义
2.我会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注意平翘舌、前后鼻发音等。)
(二)初读儿歌,感知内容。
多种方式初读儿歌(学生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老师范读、师生齐读,教师相机指导读法),初步感知内容及韵律。 (三)品读儿歌,体验探究。 1.解题:人之初。(齐读课题)
教师点拨:初,开始,引申为刚出生的时候(讨论,明确题目意思);选自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 2.品读第一节。 (1)出示儿歌,齐读。
(2)重点字词点拨:性、善、习、苟、教、迁、道、贵、专。(意义见PPT) (3)探究1:指名说,逐句理解儿歌大意。
(4)探究2: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什么样的?后来发生什么变化?(同桌讨论,指名说,明确: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好的,后来差别很大,有了好坏之分。)
(5)探究3: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说一说人的习性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如何防止习性变坏?(同桌讨论,指名说,明确:环境的影响;教育。) (6)探究4: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专注、持久、坚持) (7)齐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 品读第二节。 (1)出示儿歌,齐读。
(2)重点字词点拨:非、宜、何为、琢、器、义。(意义见PPT) (3)探究1:指名说,逐句理解儿歌大意。
(4)探究2:第二节讲了什么道理?(指名说,明确:应当好好学习,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