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分)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
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 “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物质的性质知识的分析判断,主要是油脂、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正确;
B.蚕丝是天然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故B正确;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物质的燃烧,是氧化反应,故 C正确;
D.古代的蜡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故D错误。 故选D。
2. 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3g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A
B. 1L0.1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3?4数目为0.1NA C. 1mol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 48g正丁烷和10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A 【答案】B
【解析】解:A、3g3He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1mol3He中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3g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A,故A正确;
B、磷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弱离子磷酸根离子会发生水解,所以1L0.1mol??1L磷酸钠溶液含有的PO3?4数目小于0.1NA,故B错误;
C、K2Cr2O7中铬由+6价变成+3价,所以1 mol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A,故C正确;
D、正丁烷和异丁烷只是碳架不同,含有的共价键数均为13条,所以48g正丁烷和10g异丁烷,即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58g/mol=1mol,所以48g正丁烷和10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A,故D正确; 故选:B。
A、3g3He的物质的量为1mol;
B、磷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弱离子磷酸根离子会发生水解; C、K2Cr2O7中铬由+6价变成+3价;
D、正丁烷和异丁烷只是碳架不同,含有的共价键数均为13条。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3. 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
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页,共14页
48g+10g
W X Y Z A. 原子半径:W C. 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 D. 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及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 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根据图示可知,W位于第二周期,X、Y、Z位于第三周期,设W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2,W、X的最高价分别为x、x?2,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则x+x?2=8,解得:x=5,则W为N元素,结合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为Al,Y为Si,Z为P元素,据此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W为N,X为Al,Y为Si,Z为P元素。 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W C.非金属性P 4. 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A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烯后静置 溶液分层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后加1滴KSCN溶液 液颜色不变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A.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解析】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硫酸钾、硫酸锰和水,静置后溶液不会分层,故A错误; B.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镁条继续燃烧反应生成MgO和C,则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故B正确; C.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同时生成S单质,导致溶液变浑浊,故C正确; D.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铁离子消失,则黄色逐渐消失,且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A.酸性高锰酸钾将乙烯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时生成硫酸钾、硫酸锰,混合液不分层; B.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C.硫代硫酸钠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硫单质; 第2页,共14页 D.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涉及离子检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知识,明确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5.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 Cu+ZnSO4 A. 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Zn+CuSO4 CaCO3↓+H2O B. 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2 2Na2O+O2↑ C. 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2Na2O2 D. 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Mg(OH)2+2FeCl3 2Fe(OH)3+3MgCl2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发生反应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规范答题能力。 【解答】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反应生成硫酸锌和Cu,溶液蓝色消失,发生反应为:Zn+CuSO4=Cu+ZnSO4,故A正确; 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生成碳酸钙沉淀,Ca(OH)2+CO2=CaCO3↓+H2O,发生反应为:故B正确; C.过氧化钠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由淡黄色变为白色,发生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故C错误; 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氢氧化镁转化成更难溶的氢氧化铁沉淀,发生反应为:3Mg(OH)2+2FeCl3=2Fe(OH)3+3MgCl2,故D正确; 故选:C。 6. 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硫化镉(CdS)是一种 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 B. 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Ksp(m)=Ksp(n) C. 向m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溶液组成由m沿mpn线向p方向移动 D. 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溶度积常数随温度变化的理解应用、图像变化的分析判断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难溶物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中物质溶解度用离子浓度表示,图中a和b分别为T1、T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正确; B.沉淀溶解平衡吸热,温度升高Ksp增大,则T2>T1,图中各点对应的Ksp的关系为: 第3页,共1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