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三峡库区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
源、原因及对策建议
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实现了对长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三峡工程自18年正式动工以来,成功实现了多期截流,现已达到156米蓄水水位,高峡平湖的壮观景象已初步形成。就库区万州段长江水质而言,目前尚能保持在Ⅲ类水质以内。但三峡库区的水质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
成库后,库区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在相同的排放负荷条件下,水中污染浓度增加,城市饮用水取水点控制浓度、城市岸边污染带长度、宽度将大幅增加;经蓄水和排水后,库区岸边消落带积存的污染物将形成水体内源污染,形成新的环境问题。据市环保局统计,三峡库区现有大、中型工矿企业3000多家,每年排放工业污水10亿多吨,处理率为70%,达标率偏低;沿XX镇每年有3.5亿吨含粪便的生活污水直接或经简单处理排入长江;沿岸600多处露天垃圾堆场,年产垃圾3万多吨,2万多艘船舶,年产垃圾10万多吨,污染物50多种。XX市境内60多条次级河流已有1/3污染严重。大量的废、污水及固体废物排入库区江中,给库区水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影响三峡库区水库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三峡库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面源、点源、流动源和固体废物等。面源是指水土流失、农田(化肥、农药)排水等;点源主要是沿江工业、生活排污口;流动源主要是长江中的船舶污水和垃圾;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沿江堆积的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目前水土流失等面源污染是影响长江水质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
动植物腐败物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浓度增加。其主要污染源及产生原因具体分述如下: (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长江沿岸排污口的排污是造成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近岸污染带的根本原因。长江江津~万州主要城市江段左岸有主要排污口约60处,年排放废污水约34612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7.7241万吨,氨氮0.6361万吨;虽经18年“一控双达标”工业企业挤出资金,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达到了排放要求。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仍不够理想。三峡 库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启动以来,到18年底已建成20余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万州明镜滩、沱口二个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水处理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但由于吸纳城市生活污水量最大的申明坝污水处理厂因施工造成地质滑坡未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对长江干流的污染影响依然较大;沿XX镇生活污水仍未经充分处理直排长江。 (二)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
长江沿岸有垃圾堆放点约350处,虽经二、三库底清理,生活垃圾在175m水位以下存放量仍约有100万吨;库区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43.62万吨/年,其中危险废物0.78万吨/年。这些废物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约为60%,且长期暴露堆放在城郊或沿江两岸,一经进入库区江河,不但直接污染水体,而且还会沉积为底泥,形成底泥污染,严重威胁库区水体水质。
(三) 农药化肥污染
广大农村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使用方式的不合理,至使大量的农药、化肥混合着泥沙流入江中,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还没上规模,不便于集中治理和控制,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困难,造成水体面源污染严重。
(四)船舶事故及白色污染
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其航运业十分发达,但也给长江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长江三峡库区航行船舶约2万多艘,旅客年均流量约3000万人次。大量的船上垃圾、油污、粪便、生活污水、塑料制品等排入江中,致使水体污染负荷加重;由于库区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一旦发生重大船舶污染事故,后果难以设想。船损事故也时有发生,油类、剧毒农药及有毒有害生化物入江,严重影响水质,对水生生物及饮用水危害极大。 (五) 水土流失
XX2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8%,且土地耕作频繁,复种指数高,土地长期得不到休耕调息,处于裸露和松散状态,极易被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XX市水土流失面积约为 5.21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约为2.22亿t。万州区水土流失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虽经多年积极治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427万吨,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三、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统筹协调的水污染防治机构
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水污染防治的发展规划、工作指导和政策措施上,加快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的格局,科学规划全面实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渔业发展、库周绿化带建设等问题,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实施,建立统筹协调的水污染防治机构。加快《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进度,大力推进库区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消落区生态保护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
(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