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3.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
活动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了有生命的物体,你们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汇报,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并及时引导。 二、新授
引导学生讨论认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同学们真的很棒,发现了这么多,但是,你们怎么就说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呢?有什么理由呢?
2.学生分组讨论,做好记录。
3.谈话:都想到了些什么理由呢?我们来说一说。 4.小组汇报.交流,适时评析.反问。
(师生共同归纳到生命物体具有的几点特征: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后代.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等)
三、练习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四、总结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有生命的物体有一些共同之处,因为有这些共同的特征,有这些共同的需要,我们说他们是有生命的。你又知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呢?
学生回答,列举、判断: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通常把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 五、作业
有生命的物体赋予非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力,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生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命世界的美景。
(配乐朗诵“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 同学们,这是一首未写完的诗,请你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诗句继续往下写。 六、板书
做一名小科学家
动物:苍蝇、蟾蜍、小鸟、蜗牛、蚯蚓、鱼、人类…… 生 物 植物:花、草、树……
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