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分)爱鹅,书法 21.(2分)王羲之是一个率性而为(任率)的人。
(★★★☆2006嘉定一模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明史〃于谦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及是,三杨已前卒 .
卒:_______________ 适:______________
(2)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 .
(3) 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自代: ..(4) 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
振: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连词,因为) .B.请留谦者以千数 .
(介词,用)
C.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副词,才) .D.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连词,用来)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答: (2)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答:
王志民整理 第 13 页
20.于谦入朝被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21.语段侧重表现于谦
□□和□□两方面的可贵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7.(每词1分):(1) 死,去世(2) 恰巧,正好(3)代替自己 (4)同“赈”,赈济,救济 18.(2分):A(A项中的“以”为介词)
19. (1) (3分)但于谦每次去京城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去的(重点为“橐”及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 (3分)随后(不久)王振知道搞错了,于谦得以释放,但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重点词为“已而”、“左迁”, 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0.有位和于谦同名的御史得罪了当朝权贵王振(1分),恰好于谦此时入京荐人自代(1分),结果遭逢迎王振旨意的人弹劾而被捕下狱(1分)。(共3分,意思接近即可) 21.(2分):正直、爱民(每项1分)
(★★★2006闵行一模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开元初,山东大蝗。姚元崇请分遣使捕蝗埋之。上曰:?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卿请捕蝗,得无违而伤义乎??元崇进曰:?臣闻《大田》诗曰‘秉畀炎火’者,捕蝗之术也。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古人行之,所以安农;陛下行之,所以除害。臣闻安农,非伤义也。农安则物丰,除害则人乐,兴农去害,有国之大事也,幸陛下熟思之。?上喜曰:?事既师古,用可救时,是朕心也。?遂行之。时中外咸以为不可,上谓左右,曰:?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是岁所司结奏捕蝗虫凡百余万石,时无饥谨,天下赖焉。 唐·郑綮《开天传信记》
【注】①《大田》:《诗经》中诗篇名。②秉畀炎火:就是烧草灭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元崇进曰 (2)臣闻安农 (3)幸陛下熟思之 (4)捕蝗虫凡百余万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得无违而伤义乎 B. 陛下用之于后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王志民整理 第 14 页
①
②
C. 古人行之,所以安农 D. 除害则人乐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少年强则国强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蝗,天灾也,诚由不德而致焉。 (2)事既师古,用可救时,是朕心也。
20. 文中画线句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请用一句成语概括“上”的性格特点:□□□□(2分) 21.唐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请依据本文信息,推断“盛世”的成因。(2分)
参考答案: 17.(4分,每字1分)(1)进:进谏 (2)安:使??安定 (3)熟:仔细,深入 (4)凡:总共,一共 。 18.(3分)B 19.(1)(3分)蝗灾是一种天灾,的确由于(我们)不施德政而招致。(“判断句”1分,“德”1分,通顺1分)/(2)(3分)这种做法既效法(学习)古人,用它又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这是(符合)我的心愿。(“师”1分,“救时”1分,通顺1分) 20.(2分)当机立断、斩钉截铁、从善如流等。 21.(2分)能依据文本自圆其说者均可,如:大臣敢于进谏,皇帝善于纳谏,重视民生体察民情,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等。
(★★★☆2006浦东一模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
①②
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②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
各一丈为一堵。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尾属于城( ) ⑵吾侪小人( ) ...⑶轼庐于其上( ) ⑷卒全其城(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王志民整理 第 15 页
⑴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9.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唯才是举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的措施有(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⑴ ⑵ ⑶
21.从本文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7. ⑴连接⑵我们这些(辈)人⑶造房,搭草棚⑷ 最终、终于(本题4分,每小题1分) 18. ⑴我在这里,(虽然)洪水冲垮了(曹村),也不能毁坏(徐州)城。(2分) ⑵洪水将使我城受害(毁坏我城),事情很危急了,(你们)即使(哪怕、即便)是禁军,也将替我尽力。(3分) 19. C(2分)
20. ⑴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⑵筑堤护城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调动军队,分堵守护,身先士卒,亲临一线等)(本题3分,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 21.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本题3分,答到其中三点给3分)
(★★★☆2006宝山二模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登扫叶楼记 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①,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②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③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④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⑤,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
王志民整理 第 16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