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前部分) 编写人:刘洪卫审核人:王海涛
【课标要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过程与方法: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学习流程】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探究1】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知识归纳】
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 (2)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2】
(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知识归纳】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 (2)社会意识是指: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 【探究3】
(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知识归纳】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帮你理解】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其表现: 【探究4】
1.议一议: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 地位 作用
联 系
【探究5】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知识归纳】
5.社会生活的本质: 【知识总结】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探究6】
(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知识归纳】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 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议一议:如何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探究7】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1)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探究8】
(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知识归纳】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探究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实现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具体表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图示为:
原始社会一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达标检测】(课上部分)
要求:限定时间N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一、最佳选择题:
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