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数学经验交流材料-构和谐 抓习惯 重训练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说来惭愧,我教了二十来年书,回过头来想一想,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教学经验”,哪怕是一点点,有的只是与在座的每位教师一样,一种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下面呢,就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成熟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做个探讨和交流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知道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其他人我不了解,但是我所熟知的两个名师这方面真的很值得我学习。曾经跟桂招老师配班了好几年,我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她,私底下都亲热地叫她曾哥,而翠彬老师也被学生尊称为“女神”,身边经常有一群孩子围着她转。她们的课堂高效,教师充满激情,课下师生相处融洽、和谐。学生因为爱她们,所以也爱上了她们的课,因此她们的教学质量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那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热爱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纯洁的。我们要想办法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和他们真诚平等的沟通。比如:课间与孩子们聊聊天谈谈心,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帮生病请假的孩子补补课,天气变化了提醒孩子们注意增减衣服,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
2.尊重学生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要恶语伤人。学生表现突出时要及时肯定。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认为学生就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有不少同学特别是高年级同学见多识广、课外知识丰富,有些方面甚至是老师都不如他们的。
3.公平对待学生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对学生存在偏见,或者是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不喜欢,要知道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的。
4.和家长联系沟通 和家长的沟通能让我们了解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以及孩子的爱好。能让自己处理起一些工作问题时得心应手。
二、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1、认真“听”的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解,认真听同学发言,做到边听边思考。但是学生的自律性普遍比较差,好多学生就是管不住自己,总要趁老师转身、或板书那一瞬间的时间与同座或周围同学开个玩笑,或传递个东西什么的,独自发呆、玩东西、做小动作更是大有人在,说到底,是学生的年纪还小,心智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些学生犯了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当学生没有专心听时,你不讲不行,讲了也未必有用,那怎么办?多花时间、下大力气整顿课堂纪律。每当
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在开始的好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会花很多时间来做这件事,发现有几个学生走神、或做小动作时,我会立即停止讲课,让课堂安静下来,等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后再讲课。当大面积的学生都有浮躁的心理,听不进去时,可以玩个小游戏或讲个小笑话,用娱乐的方式刺激一下学生的心理,然后再上课。当然课堂上要想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语言幽默化,举的例子生活化。比如六年级下册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在做等体积等底面积的圆柱和圆锥的高的相关练习时,学生老是会混淆究竟谁的高是谁的3倍,而这类题目呢也是考查的重点,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于是我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体重相同的情况下,谁要高一些?学生一下就想到了瘦子,接着问:“圆柱就相当于谁?”学生马上答道圆柱相当于胖子,圆锥相当于瘦子,体重相当于它们的体积,由此牢牢记住了等体积等底面积的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的关系。
2、积极“想”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3、仔细“审”的习惯。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读题,抓住重点字眼分析,正确理解题意。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平时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做计算题时我要求学生不敢盲目匆忙地做,应该先审题认真观察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判断出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把能简便的作上记号再动笔做,要不然很多学生题目不看清楚就乱做,不能简便的也来乱简便。做填空题和应用题时,让学生至少读题两遍并圈出重点、关键的字词,理解题目意思了再来解答)
4、独立“做”的习惯。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要求学生要独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5、善于“问”的习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精心设计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要“精”而“透”
课后练习非常重要,但不能过多过繁,要有针对性,这就是精,否则学生一看就生厌,产生抵触情绪,练习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基本上以课本中的练习、指导丛书中的练习为主,根据需要再适当补充一些实用性的练习,对学困生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临时性出几道题进行练习,批改、指导,进行补缺漏。在平时作业批改过程中,还特别注重收集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错题,对错得比较多的题目及时进行集中讲评,个别题目个别单独指导,对平时收集到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错题,可根据需要,在过段时间之后更改问题情境,第二次或第三次进行练习,使学生真正练懂、练透。(在课后练习这一方面,我还想谈谈计算练习)计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成绩来说非常重要,好生如果因为计算失误是很难取得高分的。而差生如果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争取考及格也是有希望的。但要使学生计算过关,靠突击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平时的基本训练,持之以恒,聚沙成塔。我通常是这样做:把计算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每天坚持让学生做3-4道计算题,这样量少学生做起来也不觉得困难,同时要求学
生书写规范力争全对。长期坚持下去,慢慢的学生也能逐步养成做题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出错率也会大大降低。
2.批改作业要持之以恒,以改促学
作业有做就一定要有批改,而且还要讲评、指导订正,否则学生一旦发现老师都不改哪种作业,他就会采取对策,要不就不做不交、要不然就随便应付着做,这样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助长了学生在无形中养成极其不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共性是贪玩,教师放松一毫学生便进一丈,别看是小学生,他们也能看菜吃饭。我每天改完作业后,都要把错的比较多的孩子的名字记下来,或者把这些孩子的作业单独放在一边。对他们尽量做到当面指导订正,而其余错的较少的作业讲评后就交给组长或学习委员检查。
四、重视对后进生的辅导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里,我对犯错的孩子经常会溜出一句:“坐到最后去。”说的多了,学生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他是差的,所以老师让他坐在最后,再也不管他了。后来我意识到这样做,对教育一个孩子不仅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而且还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要给后进生寻找一个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放弃我们,老师很关爱我们”的一个足够尊重的座位。现在我常常把后进生安排与学习较优秀的学生同坐,便于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等生做他们的小老师,随时可以给他们辅导。而且位置都离讲台比较近。上课时将目光在他们身上多停留一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我们不要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后进生,适当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降低他们的作业难度,减少作业量,让他们在适合于自己的尺度中去找回自己的信心,找回自己的尊严,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习并不是一件难的事情。
以上所谈的只是我自已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有的只是自已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不一定科学,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我讲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