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分析题图1可知,该图是细胞的结构和分泌功能,图中2是核仁,3是内质网,4是核糖体,5是细胞膜,7是高尔基体;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链,多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包裹着加工成熟的蛋白质与细胞膜融合,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图2可知,该图是细胞通讯的一种方式,图中①是信息分子,②是受体,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信息分子,属于糖蛋白;
3、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是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如果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叫负反馈调节;
4、图3是突触的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1)如果图1所示的分泌物是胰岛素,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先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多肽链然后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因此胰岛素在产生,运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一次经过的膜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即图中的3→7→5.
(2)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这种信息的调节方式叫(负)反馈调节.
(3)图3表示结构称为突触,图中⑤表示突触小泡,小泡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突触后膜只能接收信息. 故答案为: (1)3→7→5
(2)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负)反馈调节
(3)突触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突触后膜只能接收信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8.野生的森林草莓是二倍体(2n=14),甲图表示在光照条件下其叶肉细胞内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乙图是探究温度影响森林草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研究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草莓从土壤中吸收氮磷肥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甲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③④(用图中数字表示),C、D能相互转化,则D表示ATP.
(2)乙图中25°C时森林草莓根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时的温度为25C°.
(3)研究人员欲将森林草莓的染色体加倍,可用秋水仙素(试剂)处理其种子或幼苗.处理后的草莓和原来的森林草莓是否为同一物种不是.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①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 ②ATP的合成部位及细胞呼吸的原理及过程. ③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
④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表示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①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④表示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在内囊体薄膜,⑤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图2表示的是不同温度下,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大小. 【解答】解:(1)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甲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③,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在内囊体薄膜④.C、D能相互转化,则D表示ATP.
(2)水蕴草根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故在乙图中5℃时,产生ATP的过程就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从乙图中可以看出,25C°时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量最大,即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3)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可以使染色体加倍.处理后的草莓和原来的森林草莓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故答案为:
(1)主动运输 ③④ATP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5C° (3)秋水仙素 不是
【点评】本题主要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为主线,考查了考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若某小岛上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由于地质原因若干年后,出现了地雀C,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在上述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2)若某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表所示.
aaTt AAtt Aatt aatt 甲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22 4 20 12 3 9 8 2 个体数 20 乙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168 36 个体数 196 (3)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70%.
(5)已知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80.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生物的进化.
总数 100 400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是环境变化进行选择的结果,此处是指海洋环境变化.大陆与小岛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
(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个. 故答案为:
(1)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基因频率 (3)基因库 (4)70% (5)80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整理与运用,识图能力,结合图片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
10.通过杂交可将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也可将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集中在一起.以甲×乙为杂交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无子西瓜备受青睐,结无子西瓜的植株是由父本甲与母本乙四倍体西瓜(植株)(倍体)杂交得到的,无子西瓜培育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现有三个纯系水稻品种:Ⅰ矮秆易感病有芒(aabbDD)、Ⅱ高秆易感病有芒(AAbbDD)、Ⅲ高秆抗病无芒(AABBdd).请回答: ①为获得矮秆抗病无芒纯系新品种,应选择的杂交亲本甲、乙为Ⅰ、Ⅲ(序号),获得F1后,如让F1自交,则F2中表现为矮秆抗病无芒的个体占F2总数的
. ×100%=70%.
②如果在①中所述F1基础上尽快获得矮秆抗病无芒新品种,写出后续的育种过程(文字箭头).第一步: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第二步: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然后选育矮秆抗病无芒纯系新品种.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杂交育种. 【专题】正推法;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1)方杂交→自交→ 辐射诱变、激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 秋水仙素处理萌法 选优 光诱变、化学药加倍 发的种子或幼苗 剂处理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 染色体变异(染原基因突变 色体组成倍增加) 理 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解答】解:(1)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是: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令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然
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获得三倍体,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这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①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品种Ⅰ为矮秆纯合体,而Ⅱ、Ⅲ分别是高秆感病有芒和高秆无芒品种,故若获得矮秆抗病无芒纯系新品种,应选择的杂交亲本为品种Ⅰ(aabbDD)和品种Ⅲ(AABBdd)进行杂交得F1(AaBbDd),然后让F1自交得F2,则F2中表现为矮秆(aa)抗病(BB+Bb)无芒(dd)的个体占F2总数的
.
②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即取甲×乙杂交的获得后代F1,取F1的化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然后选育矮秆抗病无芒纯系新品种. 故答案为:
(1)四倍体西瓜(植株)染色体变异 (2)①Ⅰ、Ⅲ
②第一步: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第二步:用秋
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然后选育矮秆抗病无芒纯系新品种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
11.菖蒲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 (A和a,B和b)共同控制,其生化机制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时以水生植物为主,因陆生植物在淹水时,根部细胞会进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填反应),造成对根细胞的伤害;将菖蒲细胞的一个DNA用15N标记,放入含14N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连续进行有丝分裂2次,产生2个含有15N 的DNA;科学工作者欲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菖蒲品种,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
(2)基因A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填过程).据图判断,菖蒲的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开黄花的菖蒲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
(3)若基因型AaBb×AaBb的亲本个体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黄色=13:3.若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用圆表示细胞,请在答题卡上画出以上亲本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诱变育种.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遗传基本规律计算;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基因A与B的作用机制,其中基因A能控制某种酶的合成,这种酶能促进白色素合成黄色素,但基因B抑制基因A的作用,因此黄色菖蒲花的基因型为A_bb,其余基因型均为白色,即开白色菖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 【解答】解:(1)水淹会造成缺氧环境,陆生植物的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因此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时以水生植物为主;将菖蒲细胞的一个DNA用15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