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刘承华
【期刊名称】《乐器》 【年(卷),期】1996(000)002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乐器;中国民族乐器;西乐器;音色;文化内涵 【作 者】刘承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 文化 内涵中国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刘承华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早已为人们所共识,也早 已有许多人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几乎全 都局限在音乐的形式休系、 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 哲学 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比较简然很重要, 而 且也应该成为音乐比较的主体。但是, 同样很明显的是, 中西音乐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它们各自的物质裁体 -一乐~ - 在音乐活动中, 乐忍7.1各自所表现的音乐特征 始终是起~催化、 强化革口特化的作用。所以,如果不拉握 中西乐器的不同样征,那么,对 rjl西音乐的任何阐释都不 可能全面、 透彻,对中西音乐的不同神韵也不可能感受得 非常清晰、 深人和切实。本文即拟在这方面作一祖浅的论 述,为 中西音乐的比较敲一敲边鼓.(-)音质: 远人声与近人 声中国乐部的音包与西洋乐部
的音色的一个坛明显的不同,是西洋乐器在音质上倾向于远离人声,而中国乐器则接近人声。西洋乐器在很早就已完成了 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处理成具有相当抽象性的形式休系, 这 就决定了西洋乐器在发音上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 g 使音 质尽量地远离“人”声,而接近"器”声, 以促使音色效 果获得一种共通性。所谓 α人” 声, 是指乐器音响的质 感类似于、 接近于人的嗓音,而所谓“器”声,则是指乐 器的音响质感远离人的嗓音,而趋向于和任何一种自然声 响都不相同, 都保持相当距离的“物n 声。 这种物声不 属于任何自然声响, 并且是人为制造的产物, 故而称之 为“器”声,因布 “器”本来就是指那种 人工创造的物 品、工具。西洋乐器在发声上正是通过远离“人”声来获得对“器”声的接近的。与此不同,中国乐器以往从未打算对自身进行标准化 和统-化的工作, 也从来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 休系。所以, 中国乐器的音质也从来没有将自身从人的嗓 音中超越出来,进入一般性的 “器” J}iJ 而是始终停留在 “人’ 声的层面, 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 趣.中国乐器中的琴、 瑟、 筝、 筋、 笛、 管,乃至二胡、板胡、坠胡与辈革主常用的乐器, 就都以接近 “人’声~贵, 中国乐器演奏中的最高旨趣,亦在如何充分发挥乐器的人 声韵味,来加强乐器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甚至连乐器自身 的发展也是受着“近人声”这一意识支配的。 早在唐代, 就有人指出过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安节《乐府杂 录》〉,表述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这里的“丝’是指弹拨乐器,“竹n 指吹管乐器。比较而言, 吹管乐器比弹it 乐哥哥更接近人声。之后, 拉弦乐器得到发展, 并逐渐成为 乐器大家庭的主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拉弦乐器的音质 更接近人声, 更富有表现力。所以,早在宋代,就有人在 咏累琴〈最早的拉弦乐楞, 胡琴的前身〉的诗中发出 “谁 ire丝声不如竹” (xtj敞〉的反谙。这里的 “丝”,无疑是 指拉弦乐器。事实正是如此, 拉弦乐器确实比吹管乐器更 具人声韵味。不用说能够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说话声、哭 笑声,动物喊叫声的特
殊的地方乐器坠胡 〈它的模拟人声 的效果儿可乱真〉, 就拿使用极普遍、 最有代表性的技弦 乐器二胡来说, 也是极富人声韵味。 特别是当它与西削、 提琴相比较时, 这一点尤为突出 。中西乐器音质的这利t不同,实际上在双方声乐的原理 中亦可见出。西方声乐音质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美声唱法 中的发音。这种发音的原则是g 以发声器官与共鸣器官的 充分运用为基础,以改变I噪音的自然状态为枢纽,来获得→ 种远离 日 常人声的、 经过美化了的、因而具有普遍性和共 涵性的音色。这种音色就是我们所说的 “器η 声。 相反, 中国声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民族唱法。 这种唱法的发 音原则则是g 以同地方谣言 Oa音、 声调〉 相结合的发声 为基础,以风格化的性字运腔为中心,以保持嗓音的自然 状态为枢纽, 来获得一种真切、 朴实且丰富多样、 富于地 方风味的、 具有独特性的音色。这种音色就是人的肉质的 自然嗓音, 就是真正的 “人” 声。 可见,即在声乐领域, 也同样休现了西洋音乐的音色是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中 因音乐的音色则是避免器声而接近人声。接近器声和接近人声在音乐表现中各育不同的作用, 并各自均为自己的音乐活动地加魅力。 接近器声是与西方 音乐的形式体系相一敦的. 西方音乐很早就将音乐的手段 由具体的音响抽象上升为纯粹的形式体系, 使之获得了音 乐过程中逻拇体系的完备与严密。西方音乐主要就是靠这1?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早已为人们所共识,也早已有许多人对此作了专门的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几乎全都局限在音乐的形式休系、 演奏技巧以及文化背景、 哲学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比较简然很重要, 而且也应该成为音乐比较的主体。但是, 同样很明显的是,中西音乐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它们各自的物质裁体-一乐~ - 在音乐活动中, 乐忍7.1各自所表现的音乐特征始终是起~催化、 强化革口特化的作用。所以,如果不拉握中西乐器的不同样征,那么,对 rjl西音乐的任何阐释都不可能全面、 透彻,对中西音乐的不同神韵也不可能感受得非常清晰、 深人和切实。本文即拟在这方面作一祖浅的论述,为 中西音乐的比较敲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