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学生观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文献标识码:A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作为我国一代宗师,孔子所作出的贡献是后人所无法企及的。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如今我们所关心的许多教育问题,如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学生,关于师生关系等等,其中孔子的学生观很值得我们研究。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及其态度,受他的学生观支配,这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孔子的学生观为当代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经验启示。 一、孔子学生观之分析
孔子有自己对弟子的看法和观点。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即“有教无类”,并尊重学生,这体现了孔子学生观;孔子对学生个性和才能上差异的了解,在其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反映了其学生观;孔子承认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对学生启发诱导,强调学生应主动积极,要乐学求知。这些都是孔子学生观的体现。
(一)“有教无类”、关爱学生。孔子“有教无类”的学生观,是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认为,无论受教育者个人条件如何,只要好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其学生不分老少(颜渊小孔子6岁,公孙龙小孔子47岁),不分智愚(“柴也愚。参也鲁”),不分勤惰(“颜回者好
学”,“宰予昼寝”),不论前科(子路“冠雄鸡,佩狠豚”,简直像个小混混,而公冶长曾遭缧绁,孔子知道他无罪,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不分贫富(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表疏食”,非常穷困)。“有教无类”体现了孔子如何对待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着满腔热情的爱。例如,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又如,他曾坦率地告诉弟子:“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另外,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沦语?雍也》);颜回死,孔子连呼:“天丧予!”(《论语?先进》)。这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怀有深情。 孔子正是怀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真诚无私的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关心他们品德和学业的进步,关心他们生活与健康状况,他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很多学生视之若父。这都体现了孔子的学生观。
(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孔子强调深刻、全面的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心性特点。他采用“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内,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沦语?为政》)。正因为他对学生充分了解,他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了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论语?先进》);“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闵子侍侧,?z?z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通过多方面来观察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有目的的了解了学生在道德风貌、个性、智力、特殊才能、兴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的程度不同,能力也各异。他认为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所不同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所以孔子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资质,发挥各自特长,培养各具特长的人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好沦语?先进》)。孔子对自己的弟子充分了解,并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孔子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照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诽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升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主张学生应当“多闻”、“多见”,应勤奋好学,要积极。孔子本人
就是勤奋好学,“子人太庙,每事问”、“无常师”,因而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他强调要“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学生学习主动积极,那么见识就多,思路就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全面,解决问题就会左右逢源;能够“一以贯之”,触类旁通。孔子的学生观也体现出来。 二、孔子的学生观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针对学生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强调学生的地位,而他的学生观在今天的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教师的学生观。即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关爱并了解学生,全面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它们对我们当代教师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孔子的学生观告知我们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孔子一贯主张“和而不同”,孔子的学生观中,处处表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孔子的这一思想启示着我们,“尊重学生”仍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而师生间是应通过心灵平等交流的。孔子弟子三千,他之所以那么成功,成为师生交往的典范,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孔子尊重了解学生、爱学生。所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和教师交流,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充沛的精力,对学生满腔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细致入微,扬人之长。孔子的学生观更加明确了教师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二)教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孔子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如:子路性子急躁,孔子就劝他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情和缓,孔子就教他闻义既行。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能 力、智力、兴趣等而施以不同的教育,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学习。教师在教育中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使学生全面发展,取得进步。在教学中,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我们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有利于教师发掘其特长,帮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步。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一种培养的观点来对待学生。也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进行。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