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朱涛:建筑写作十年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7:16: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建筑写作十年

人过四十,我第一个发现是:搞了半天,人生没几个十年好折腾!第二个发现是:其实,我自己没剩几个十年可折腾了!这次南都的“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提名我,给我机会回望一下:在过去十年,消耗了这么多人间资源——食物、水电等,向地球排泄了这么多废物后,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东东。于是,我的第三个发现是:天呢,十年真是一眨眼就没了!

在2001年,我在哥大读硕士时,也是互联网开始闹得欢的时候。我和一帮在纽约的热血华人建筑青年(尹一木、钟文凯、李抒青、刘宏伟等),合办了一个建筑网站(“华筑网”),想以此为阵地,为中国建筑做点事。在我们的经营下,网站发展很快(几年后也凋谢得很快)。我当时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至少两个新东西,我至今还在享用:

一是我们开始扭转传统的发表重心和程序。我们写东西都是有感而发,随性而为。写好马上放在网站上,在虚拟空间中广为传播。然后各建筑杂志、大众媒体才来询问,能否将文章“正式”发表在它们的纸媒上。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我转用个人博客,仍时有发生。

二是我们开始能整合世界各地不同的信息资源。我印象很深的是,2001年我和西南交大的邓敬合写《“背时”的成都“天府广场”?》。他坐镇成都,负责收集地方关于“天府广场”的资料。我在纽约,利用哥大的东亚图书馆研读成都历史和地方志,向贝聿铭事务所里工作的朋友要“内参”,并借助网络调查那个要赞助天府广场的以色列富翁因非法贩卖军火被捕的案件,等等。就这样,多渠道、多方面的历史和现实调查,汇成一篇对成都天府广场的低劣设计、破坏性开发和武断决策的批评。

我和邓敬对该文的内容和份量十分自信,但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时缺的是宽松的政治气候和强大的公众媒体。为保护邓敬同志的人身安全,我决定将该文联合署名为“徐望川”——徐徐地打望四川。这害得很多成都人长时间叨咕,这“徐忘川”到底是什么鸟人,怎么在城里没听说过,而他又对成都如此了如指掌?我们在网站上公布此文后,在一些网站引起强烈争论,在《时代建筑》上被节选发表,甚至据说在成都的政协会上还引起一帮老干部的共鸣——但是,仅此而已。这篇蕴含能量的批评最终不过是在小圈子里传阅,没能找到既敢言又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转载,没能激起大规模社会讨论,似乎也没能给后来天府广场的建设起任何建言作用。

但该文的社会效果如何,尚是第二层次的问题。我在纽约的同道李抒青一边帮我把该文向网上传,一边摇头,问了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本在哥大专攻“学术”,花这么多精力写这社会批评干嘛?她一问,我也诧异:就是啊,为啥?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我在同年写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仍一片贫瘠?》。我读了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惊骇:如此低劣之作,竟能成为国内的建筑史“经典著作”。我忙乎了好几天,写了《为什么》。在系统批驳王书后,我还在结尾呼吁大家宁可把精力放在系统译介国外经典之作,也不要再继续炮制烂货。该文发出后,在荷兰留

学的建筑师朱亦民问我:那么烂的东西,你批它又是为哪般?难道不是在浪费你的生命?我一愣,也是哈,意义何在?

没想到一年后,朱亦民回国教书了。再碰到我时,他居然回赠我一个答案。他说:我总算明白批评的意义了!你那篇文章照理说已经把王书批得够透了吧,可居然现在还不停有人在论文中引用它。这学术环境如此恶劣,四处都在制造狗屎。你不主动出击,为自己开辟点空间出来,迟早那些屎就会堆到你身边,糊到你脸上,让你没法呼吸,最后大家都在屎中闭气而亡!这就是朱亦民的感悟:批评的最初出发点恐怕是自我保护,通过抑制丑恶东西的滋生,来为个人或一些同道争取一个正常的生存环境。

今天回望,2001年那两篇文章,不管当时写时多么偶然和无意识,不妨看作我以后连续建筑写作的开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在川上徐徐回头一望,我晕,这一写就是十年!单篇文章很难衡量意义,但感谢南都给我机会,把这十年写的主要东西串在一起,就可以整理一下思路了。它们或许都是从 “自我保护”那基本点出发,但似乎逐渐织出三条线索:建筑的专业解读、社会关怀和历史反思。它们,或好或坏地,记录下我过去十年脑子里琢磨的一些东西。而最近,我也越来越肯定推动我写下它们的激情和动力,跟二十多年前——八十年代,那场哺育我精神成长的“新启蒙”有关。(题图是80年代我就读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自办的刊物《建卒》第2期封面)

我现在最激动的是,要花力气写一篇“走向新批评宣言”,作为对过去十年写作的告别,和对下个十年工作的畅想。12月19号晚,南都将宣布传媒奖结果。如果我得到“建筑评论奖”,我就在台上“正式”发表宣言。如没得,我就在台下念,在网上散播——其实效果都一样!

朱涛主要建筑文章目录2000-2010(仅列中文作品,点击各标题可阅读或下载) 2010

《“巴比”慈善晚宴,发生在“波将金城”》 《规划三剑客决战西九龙》 《晋中二日游,胜读一年书》 《反思需要语境》

《圈内十年——从三个事务所的三个房子说起》 2009

《从发动群众到公民参与,从小区开发到社区营造》 《双城双年展:变化的催化剂?》 《实验需要语境》

《论柱子(一):“民族团结柱”的去和留》 《土木三个“新校园”》 《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时代的中国建筑和政治经济学》

《今天——中国当代建筑专辑》 《守护胡慧姗纪念馆》 2008

《南都访谈:这个支持那个—建筑、媒体与公民社会建设》 《建筑评论:追寻意义》 《美好的“坂房”》 《“新校园计划”倡议书》

《大地震中改变平常心的建筑师》

《莫把地震当免费拆迁莫把灾后重建当大跃进》 《台湾921震灾重建的启示之一:组织和参与》 《台湾921震灾重建的启示之二:“新校园运动”》 《真的假和假的真——评点深圳大芬美术馆》

《深港(不)一体化:评点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速度的危机—“速生城市”论坛发言摘要》 《再织城市:朱涛与王维仁对谈》 2007

《“我们”与城市——朱涛答马清运》 《香港:剖面城市!》

《问题与主义:关于“批评性”之争与朱剑飞对话》 《形象工程大师:张艺谋 vs. Speer 》 2006

《关于城市穷富人分区、大众居住等问题——szhome访谈》 《“中国式居住”拷问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答<明筑>》 《近期西方“批评”之争与当代中国建筑状况》 2005

《“华存希望小学”小传》 《溃解的建筑、消散的城市》

《是中国式居住,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 2004

《快乐的科学 - 追寻现代性》 《八步走向非常建筑》 《计算推进建筑革命》 2003

《纽约布朗克斯地毯宅设计提案》 《大跃进》 《批评的贫瘠》

2002

《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建构的许诺与虚设》 2001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仍一片贫瘠?——读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有感》

《“背时”的成都“天府广场”?》 2000

《信息消费时代的都市奇观》

被提名人 朱涛 提名理由

朱涛是在公众领域十分活跃的建筑评论者,他能够清晰地洞察诸如建构、现代中式或后批评等时髦的话语背后的社会文化的现实问题。面对我们的理论和现实世界的现象或观点,能够以一种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进行坦率的评论和分析。

其勇于发表言论,敢于批判,观点犀利独到,热心震灾公益事业,是土木再生专业志愿者联盟的主要成员之一,关注建筑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且积极主动地付诸实践,而且具有一名评论家冷静、客观的特质,为中国建筑界的现状把脉打针,指引方向。

朱涛在过去十余年中撰写的大量建筑评论文章,深入洞察了当下的建筑问题,其近期撰写的《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西九龙》等文章具有重要的专业价值,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亦在大众传播方面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博客的页首这样写道:“坚定不移地走三结合的道路!”所谓“三结合”,指的是实践、理论与批评,即身兼建筑师、理论家和批评家三重身份。在这三方面,他在建筑批评领域近年来以率直、宏篇和强烈的使命感而负声誉,而且这些文章往往是并不依赖于主流、专业媒体(往往先在网上流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提名人:王路、叶长安、史建、饶小军、于冰、马卫东、李晓峰、支文军 人物介绍

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ZL建筑设计公司创建人之一。于1990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建筑学工学学士,于2001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200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

搜索更多关于: 朱涛:建筑写作十年 的文档
朱涛:建筑写作十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pguh3di6l1oirv32m9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