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探讨
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了后备土地资源使用权实行拍卖、承包、租赁的进程,增加了人们对后备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市场意识,全省后备土地资源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这部分土地资源,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当前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积极引导各地更具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开发利用措施。
5.1 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全省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障碍因素。现有的宜农荒地多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的侵袭,要注意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宜牧地多数由沼泽地和少量盐碱地组成,存在着沼泽地积水,土壤水分过多,盐碱地含盐量高,土壤瘠薄等问题,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如不加以整治,得不到有效利用;荒滩经常受季节性洪水泛滥淹没,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也难以利用;荒山的开发利用存在着治理水土的流失、防风固沙等问题。为了搞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进一步搞好必要的工程建设
5.1.1 抓好以防洪除涝为中心的综合治理
黑龙江省农业后备土地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三江平原东部、黑龙江沿岸及大兴安岭地区的低洼易涝地,要搞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抓好以防洪除涝为中心的综合治理等措施,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开发区工程建设。坚持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小后大,先通后畅的原则,分阶段进行治理。三江平原近期水利建设的重点是搞好防洪排水工程系统的建设,解决排水出路。在水资源丰富地区,因地制宜,增强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灌溉、排水、治涝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投资小、见效快、受益大的水利工程优先安排,与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同步建设,达到治理一片,成效一片,管好一片,受益一片。
5.1.2 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缺少的措施,本照“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同步,利用与整治协调”的原则,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坡地开发中,可采取修地埂、横坡打拢、挖水平沟等措施。对于坡度在15°以上的坡地严禁开垦,应作为宜林地、宜果园经济林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地区的许多荒山、荒坡,可以营造水土保持林。25°坡度以上的陡坡地,要先封山育草,再逐渐造林。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达到涵养水分,减缓坡面水流速度,减轻水土流失。
5.1.3 切实搞好沼泽地的治理和改造
沼泽地是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种面积最多的地类,占全省后备土地总面积的46.42%,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沼泽地适宜性广,轻沼泽地可作为耕地、林地、牧草地,而且分布在沼泽地中的泥炭、芦苇资源可开发为有机肥料和造纸原料。一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沼泽地建立湿地保护区,搞好大片沼泽地保护工作。目前,三江平原的大
-12-
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探讨
面积沼泽地经过长期的改造治理,使许多沼泽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在沼泽地治理上,应以治水治土为中心,采取工程、农业、生物等多方面措施,综合治理。
5.2 合理适度开发宜农荒地
5.2.1 建立不同的土地开发模式,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国后,黑龙江省通过荒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全省增加的粮食产量有一半来自土地开发,对建设商品粮基地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品提高,土地开发也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发展,建立了一些不同类型开发模式, 今后在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中要注意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在三江平原建立低洼沼泽地开发利用模式,实行农、牧、渔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低洼地种植水田,发展水产养殖业;在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地区,建立风沙干旱草场开发利用模式,,实行粮、牧、林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在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区建立土地资源立体开发模式,搞好综合开发,是新林上山,田下川;在漫岗区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实行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土地综合开发和治理。
5.2.2 合理开发宜农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黑龙江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巩固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农业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深度开发,推进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历史跨越。对于宜农地的开发利用,必须认真吸取以往重开恳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用轻保护以及乱开滥垦,破坏土地资源的教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注重质量,做到开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在低洼易涝区开发,必须坚持先治水后开荒的原则;在丘陵区开发,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创造条件,积极吸引外地资金,鼓励省外财团、企业到黑龙江省开荒,通过开发宜农荒地,稳定和扩大现有耕地面积,这是由资源大省发展为农业强省的一项重要措施。
5.2.3 优先抓好全省后备土地资源重点开发区
黑龙江省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重点开发区,主要在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及松嫩平原地区。
1.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包括佳木斯、双鸭山、鹤岗、鸡西及七台河市,其土地开发特点:一是宜农荒原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作业;二是沼泽地较多,须修建防洪排涝工程后方可进行大面积开发;三是全省国营农场集中分布此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开发有利条件较多。因此,要重点搞好三江平原土地的开发,发挥这一区域优势,对促进全省农业生产发展有积极作用。
2.小兴安岭
-13-
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探讨
小兴安岭山区包括黑河、伊春市,其土地开发特点:一是宜农荒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机械化作业,开发条件较为优越;二是自然条件较好,是与麦、豆、到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三是丘陵较多,土地开发应注意水土保持工作,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充分发挥这一地域的优势,集中开发待开发土地资源中的宜农、宜林、宜牧地,对建设农业强省具有积极作用。
3.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是全省的主要粮区和牧业生产基地,包括齐齐哈尔、哈尔滨、大庆及绥化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农牧业生产基础好。除部分低洼易涝地外,大部分成小片零星分布,稍加措施既可开发利用,并且投资少,见效快,也是一个重点的开发区域。应积极鼓励引导,有计划、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调整用地结构,发展各业生产。
5.3 大力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程
5.3.1 搞好“五荒”土地使用权拍卖、承包、租赁等工作
为了尽快将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土地开发资金不足问题,黑龙江省1994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荒山、荒地、荒草、荒滩、黄水等五荒土地使用权的拍卖、承包、租赁等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拍卖等形式获得一定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并规定在土地出让期限内允许转让、出租、抵押。通过“五荒”拍卖,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赋予土地使用者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极大的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主动增加土地投入,推动“五荒”土地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全省通过“五荒”土地使用权的拍卖、承包、租赁,受到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有的实现把开发和治理相结合,选择一些荒山、荒坡作为开发治理的重点,加快了治理步伐。
5.3.2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开发资金
进行土地资源开发,需要较多的资金,如果加上水利工程建设,道路、通讯设施等投资,需要数十亿元的资金。为了解决土地开发资金问题,要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集资渠道,主要是通过合作、股份、独资等形式,引进外地资金到黑龙江省进行土地开发。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各地实行“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南方一些省(市)对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有很大的积极性,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合作、入股、独资等形式, 进行联合或独资开发,加大全省土地开发力度。
5.3.3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搞好异地开发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异地开发投入资金7亿多元。这种异地开发不仅解决了边远地区资金、劳力不足问题,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对当地土地开发利用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到三江平原进行土地开发,有相当一部分是把旱田改种水田,使三江平原水田面积有较快的发展,而且粮食增产幅度较大。异地开发是群众的自发行为,这种做法由
-14-
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探讨
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较强的生命力。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创造方便条件,大力鼓励和支持异地土地开发,而且这种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4 实现后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4.1 综合开发后备土地资源
长期以来,黑龙井生后备土地资源得到了不断地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经济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去存在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追求单一的开荒种地大梁,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未注意治理和保护,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肥力递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正确的途径就是综合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建设生态农业。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漫岗丘陵区的拜泉县,科学制定规划,连续10年狠抓落实,大搞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86年甩掉了贫困县帽子,全县农业总收入增长了3倍,农民收入增长了4倍,1996年粮豆薯总产15亿公斤,恢复产量达县容易,被国家列为全国粮食生产自强县,林业、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先进县,创造了土地开发利用跨世纪辉煌业绩。
5.4.2 兼顾三个效益,维护生态平衡
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兼顾三个效益,维护生态平衡。在指导思想上,要用生态经济观点指导开发,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治理保护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遵循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三是遵循既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使土地开发承包、拍卖和土地培肥地力机制与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进行。
6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可开发利用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而人口增长速度虽已大幅度减缓,但是 人口总量还在增长。按照一般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内我国仍将面临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而对持续增长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掉以轻心的一个基本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后备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必然成为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