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41: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有一则史实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据《左传2成公七年》,楚围宋之役告罄,班师回国之际,“(左尹)子重请取于申、吕(按:该时申、吕皆已灭国为县)以为赏田。(庄)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按:此指建为县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是以为赋”,即以申、吕两县作为国家军赋所出之地。巫臣认为,国家之所以在申、吕两地建县,主要就是着眼于征收军赋的考虑。有了军赋收入,才可征发县内居民组建地方兵团以抵御北方敌国入侵。否则,晋、郑等国的军队就可以直达楚国的心脏地区了。庄王深谙巫臣之言,便否决了子重化公为私的非分要求。

其三,地方兵团(县师)可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楚国对外争霸战争。

楚在建县之前,其军队分“王卒”与“私卒”两大部分,各由王室领地上的王族子弟和卿大夫封邑上的族人组成。建县以后,由于县内土地和人民归属楚王所有,由国家直接控制,所以由各县税赋所武装起来的县邑军队(县师),就逐渐构成了楚国军力的主导成分,如“申、息之师”、“繁阳之师”等。有些大县,如陈、蔡、不羹等,“赋皆千乘”,其军力不亚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这些县师,常常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对外争霸战争。其中,尤以“申、息之师”出战最多,如楚成王三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秦、晋攻伐鄀城,成王派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率“申、息之师”戍守商密(鄀之都城)。

由申、息二县发端的楚县不断发展壮大,从多方面凸显了“县制”的优越性。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强国霸主之一,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县制”这一新的地方政制所能产生的强大力量。

当然,“县制”这种新生事物,在春秋之楚国,毕竟尚处于萌芽阶段,同后世业已成熟的郡县制相比,还有着不少稚嫩之处。这也是正常现象,我们只能说它不够完美,而不可斥之以贬词。特别是像申、息这样具有发端意义的首批楚县,昭示着一个旧时代的崩溃和一个新时代的降临。无论怎样估量它们的历史贡献和作用,都不为过。

息县是历代相沿不易其名的中华最古之县

据前已知,申、息二县是中国最古之县。但二者所不同的是,申县自战国中期以后便更改县名了,始称“宛县”,后名“南阳”,故申城在南阳县北30里,后拓展至今信阳浉河区、平桥区一带。也有人说,楚武王攻灭权国后设立的“权县”为春秋第一县,经考证,权县并不曾出现“县制”的任何迹象,此说显然缺乏立论。而息县从建县至今,近3000余年来则一直未易其“息”称。汉代改称“息县”为“新息”,隶汝南郡。县之“息”名未变但却加了一个“新”字。这该作何理解?孟康在诠释《汉书2地理志》“汝南郡??新息”时作了说明:“新息,故息国其后东迁,故加新云。”原来西周所分封的姬姓息侯国

5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先后有过两个都城,旧城即“故息城”(后世又称“故息里”)相对偏西南,新城即“新息故城”(后世又称“新息里”)相对偏东北,两城仅相距约6公里。汉时因县治建在“其后东迁”的息之新都,所以才改县名为“新息”。可见,加“新”并无其他新意,只是区分息城的新旧罢了。因息之新旧两城相距甚近,故“新息”之地望,应与往日“息县”大致相当。

《大清一统志》记“新息”曰:“汉置新息,属汝南郡,后汉、晋因之。”这就是说,东汉至两晋数百年间,“新息”为县的事实未变。从史料记载中也可看清这一点。《后汉书》《晋书》的传、志中,不断有“新息”的县名出现。如《吴祜传》:“(祜)少子恺,新息令。”《党锢传》:“贾彪字伟节,补新息长。”《贾复传》:“新息,县名,属汝南郡。”《晋书》列传第十八:“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晋书2地理志》,豫州有“新息”,为豫州汝南郡下辖的属县之一。大量记载表明:这一历史阶段“新息”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说明的是,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奖励军功,曾封马援为“新息侯”,使新息一度成为“新息侯国”。不过,此“侯国”与西周至春秋前期的“息侯国”已大不相同。两汉的政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州、郡、县为三级地方政府机构。自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后,“侯国”已完全变为直属于州郡的地方政区单位,由中央派侯国“相”(相当于县之令、长)直接管理。从政体上看,它已与州、郡属县无甚差别了。“新息侯”实际上就是“新息”县地“衣食租税”的大地主。

由此不难推断,息县是中华最古老的县。依息县建制沿革的历史,可知道,“息县”自建县以来,其由县升州时有一个特点:它仍然作为一个县而存在,并非有了息州而新息无存。关于息县的地域,也有一个特点:其县治始终不离新息故址!这决定了息县地望的相对凝固性,变化也只是围绕着新息故址(即息国新都址)有伸有缩。关于其地域范围,唯清朝时有一大致交待,即所谓的“东西75里,南北85里”。

(宋公文 伍存强)

赖姓寻根在息县

赖国,公元前1044年至公元前538年,立国506年,传位14代,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这是赖氏起源,而遗留在当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改姓傅和罗。在《左传2卷十2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

6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亡国后的赖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赖氏。关于赖姓改为傅和罗,现考察包信镇的村庄分布,可知此论有据可依。围绕赖国古城和叔颍陵墓,姓傅的村庄星罗棋布,大傅庄、小傅庄、大傅围孜、小傅围孜、傅小庄和傅前楼、傅腰庄、傅后楼,万人一姓,无有旁姓。周边乡镇罗、傅两姓更多。自古以来,两姓从不通婚。为了怀念先祖,他们还年年祭祀。

关于赖国的地理位置,南宋郑樵《通志2氏族略》明确介绍:“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清代人张澍《姓氏寻源》引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话说:“汝南褒信且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里所说的“褒信”,东汉置县,属汝南郡,南朝宋改名苞信县,隋大业初复褒信县,唐天佑中改名苞孚县,北宋复名褒信县,属蔡州,即今息县所属之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处。由此可见,赖姓祖根在今息县包信镇。

息县包信镇现存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很多。在闾河大桥南1公里处,傅庄村境内的古城是古赖子国都城遗址。在古城东北800米处的闾河南岸边,有蛤蜊山遗址。在古城遗址西方800米处,有赖国九烈女墓。在包信镇西傅后楼庄前200米处是赖姓始祖、赖子国开国君王叔颍陵墓。在叔颍陵墓以南有8座古冢,当地百姓说是“八王陵”,位于广丰岭与闾河交汇处的闾河北岸,现存有龙王庙和迎水寺。在镇区和平大道西侧,有香云庵和娘娘庙。除上述古迹外,还有汪湖遗址、上天梯、古塔、火鸽、三官台、校场等遗址。

研究中还发现,与赖国历史有关的文物也很多。现存立于息州谯楼上的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开头这样写着:“包信镇,古春秋赖子国也。汉为褒信县,建武五年又自息析置褒信侯国,刘宋改曰苞信,隋复旧??至元,废入息县。”包信镇街村村民张保华在赖国都城西边约800米处的农田里,收集到16种形状不同的青铜箭头,还收集到50多枚鬼脸币和楚国金币以及1块钱币(面世之前当做钱币用的青铜铸块),还有人工砂磨的玉环和青铜御带钩。当地村民还在赖国九烈女投水处的汪湖挖到20多面早期青铜镜和周代陶器。上述这些文物和文化遗址的年代都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吻合。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姓氏文化、炎黄文化为核心的寻根文化在中原大地悄然兴起,息县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了大量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考证。经过专家学者多方考察认证,在众多的史实面前,息县毫无争议地成为赖、罗、傅的姓氏发源地。赖国故城遗址于2006年6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省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豫政﹝2006﹞31号)。

(李 卓)

7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白姓一支起源于息县

白姓起源于楚国白邑,即今河南信阳市息县东北的白土店。《通志2氏族略》记载:“白氏,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今息县白土店乡,位于包信西南)。”《路史2国名记》云:“蔡之褒信西南有白亭,是楚惠王封太子建之子胜,曰白公。”《姓解》云:“白公胜之后,有为氏者。”《汉语大字典》释“白”为“春秋时楚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息县境内”。《辞源》“白公胜”条:“春秋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名胜,又称王孙胜。封于白,因以为姓。”《史记2楚世家》记:“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2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自序中写道:“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即楚平王)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那么,太子建为何奔郑,其子因何于吴呢?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媳妇。费无极见秦女美,便先行回国劝楚平王自娶秦女。因怕被太子建发觉,又请平王派太子建到城父(今属安徽毫州谯城区)守边,不久又诬告太子建与太子太傅伍奢合谋反叛。平王听信谗言,立即囚禁伍奢,并准备杀太子建。太子建闻讯,逃奔宋国,后又到郑国,做晋国袭郑的内应,事泄被杀。

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由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带着逃到吴国。楚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之后,令尹子西(平王之庶弟)把胜从吴国召回楚国,任为大夫,封在白邑,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称为白公。两年后,晋国伐郑,郑向楚求援,楚国派子西救郑,子西受贿而去。白公胜怒,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楚惠王。镇守在楚国北部边境的叶公沈诸梁闻讯后,领兵进入楚都,打败白公胜,救出楚惠王,白公胜奔山吊死。由上述可知,白姓一支出自春秋楚国芈姓,始祖为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胜,封于白,为白公,世称白公胜,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白公胜死后,其子逃至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战国后期,其裔孙白起,官至大良造,善用兵,屡建战功,封武安君。后秦始皇思武安君白起之功,封其子白伸于山西太原,其子孙世为太原人,太原遂为白氏望地之一,谓之太原白氏。至23世孙,为后魏太原太守。25世孙建,官达北齐尚书令,赐田韩城(今陕西东北),始移籍同外。传二世至温,迁华州、下邹县(今陕西渭南东北)。温生6子,第六子鍠,任巩县令,迁居河南新郑,生5子。鍠长子季庚,任朝散大夫、襄州(今湖北襄阳)别驾、大理少卿;次子季般,任徐州沛县令;三

8

搜索更多关于: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的文档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pvg14pgx557eja0ptcl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