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
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6分)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说明什么问题?(2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第9页/共12页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
文化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
第10页/共12页
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核心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3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4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l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l B 11 D 2 B 12 C 3 B 13 D 4 C 14 B 5 A 15 B 6 D 16 B 7 C 17 D 8 C 18 A 9 B 19 A 10 B 20 C 21.(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
第11页/共12页
独尊儒术”和“大一统”。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重视;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4分)
22 (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4分) (2)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4分)
(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但仍以儒学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张扬孔孟传统。(3分)
(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4分)
第12页/共1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