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2:53: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 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 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也可以说,其研究的主题是伦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

1

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 。

研究假设:新教教义的某种解释曾经造成过某种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 三个方面的论证:a.新教徒所拥有的财富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共同性 c.其他文明中的宗教伦理

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成为“选民”。如此,信徒们会在宗教热情的激励下拼命地工作。

同时,新教的禁欲主义不允许教徒挥霍金钱,而是推动他去积累资本。因此,新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劳动视为对宗教神圣“天职”的履行,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

利益分析的方法 :(1)宗教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2)在集体层面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使得人类的能量强有力地集中,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得以释放。这种精神条件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就必然产生了资本主义。

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现代资本主义 《经济与社会》:对经济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理解的社会学(understanding)或称解释的社会学 意义的世界

韦伯还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论及 3)埃米尔· 涂尔干 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 《社会分工论》 劳动分工的社会维度

社会劳动分工的原因—人口密度过大 社会劳动分工的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使社会整合起来。 与经济学家认识的劳动分工不同 西方国家的“经济失范”、“社会失范”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入手理解经济社会学 三个阶段或时期:(1)19世纪,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处得非常融洽

“对其他事物一窍不通的人多半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各种社会现象都在彼此交互作用着,如孤立起来,则不能加以正确地理解。”——穆勒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亚当. 斯密时代:良好的开端 1. 亚当.斯密活动的历史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的破晓时分”: 各门科学的不成熟时代 两部著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自由行走于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间 2.早期社会学家的好评 孔德:“伟大的导师”(Immoral Master) 马克思:受到斯密的重大影响:“劳动”、“分工”?

2

斯迈尔:“斯密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3. “好评如潮”的原因

斯密建构“一般社会科学”的尝试:“道义的”+“宽泛的” 4. 当代社会学如何研究斯密 以涂尔干的《分工论》为榜样 注意《国富论》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等的研究 强调斯密是“多维度的学者” :“看不见的手”与各种制度安排的结合(Swedberg) 5. 结论: 古典时期的良好开端 熊彼特:“交叉培育的可能性”(经济分析史)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三次冲撞 第一次冲撞:“方法论之争” 1. 孔德及其《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2.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39) 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毫无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演绎,并不科学

政治经济学者往往是作为律师和作家而开展工作的,因此并不具有学术性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并不统一 结论:人们要想研究经济现象,就应当转向社会学 3. 孔德和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从1841-1847年,英伦三岛唯一作出积极反应的经济学家:与孔德通信7年,对实证主义表示支持

1865年与孔德决裂,开始批评实证主义

实际上是德国历史学派与早期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的英国版本 4. 英伦三岛关于“实证主义”的大争论(1870年)

参加者包括John Elliot Cairnes、Alfred Marshall、John Neville Keynes等英国早期著名政治经济学家

5. 经济学家的结论

孔德对于他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知之甚少,因此对经济学没有什么发言权 孔德批判演绎方法,但是空洞的归纳才一无是处 孔德主张“社会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女王”,但这门学科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 6. 评论:孔德的批判仍然具有的意义 经济学过于抽象,欠缺具体的经验内容

对经济现象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部分孤立地研究 经济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合情理的

7. “方法论”之争开启了第一次冲撞,其影响至深至远 第二次冲撞:“制度化之争” 1. “制度化之争”的基础:“智力的劳动分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学会和大学系科的建设

各个学科为了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都必须陈述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 2. 美国作为典型案例的缘由 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出色研究

在整个20世纪,社会学在美国最为发达

世纪之初,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化过程之争也最为强烈

3

3. 美国的制度化过程

1880年:社会科学的分化:专业化的学科组织开始出现 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成立

1890年:社会学开始作为独立系科在大学里出现 ⒋ 经济学对社会学的打压

对社会学作为“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王”心存疑虑 1894年甚至将社会学家招到经济学会议的会场上,“要他们正在做些什么加以说明” 5.社会学家的反应: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坚持孔德路线,以社会学为“万王之王” 第二种策略:坚持社会学可以独立地分析经济生活现象 第三种策略:退守“剩余科学” (leftovers) 6.“制度化之争”的最终结果

“剩余科学” 策略占据上风:社会学退出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协助社会学建立自己的学会(1905)

7.社会学第二次战败的原因:学术发展尚不成熟,大师们尚未出现或得到认同 第三次冲撞:价值中立之争 1. “价值中立之争”的起因

孔德批判经济学: “无视工人的痛苦”,并且反对“国家对无政府的工业秩序”加以干预 卡尔尼斯:科学与道德和政治无关

争论转化: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value-free,neutral) 2.社会学与“价值中立”

分不清“理应如此”和“现实如此”(is to be & ought to be) “社会学”(sociology)和“社会主义”(socialism)的天然联系 在起源上与各种慈善事业有关

(philanthropy/charity/social work) 3.经济学与“价值中立”

经济学较早地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科学”与“艺术”。 如:[例证]小穆勒的一段著名言论

4.评论:社会学家的下述批判是正确的

古典经济学家与现实有亲和性,多半不是采取批判的和超越的立场 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市场,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laissez-fair) 他们在原则上是与资本家而非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5.结果:经济学家赢得了第三次争论 (2)“黑暗年代”

1920年代到1960年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长期隔膜 大家们后继无人。(莫斯《礼物》)

三个表现:表现之一:社会学家长期地不去触动经济学的题目 表现之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互不往来 表现之三:当产生研究需要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原始经济学”和“原始社会学”(熊彼特语)

“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其他方面而专一地集中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结构。社会学则只处理留给它的一隅之地:用强调社会结构的方法,分析非经济的论题。”(斯维德伯格)

4

搜索更多关于: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的文档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q61c5r2ss0daes3z45k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