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五、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一课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细木棍、饭粒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二、观察提问
1、学生看教材中的图,并提出问题。 “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 三、动手操作。 1、做“蚂蚁”。
学生根据经验动手制作蚂蚁模型,可用橡皮泥代替黏土。 2、师生交流评议: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四、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蚂蚁,说一说:真正的蚂蚁什么样? 教师适当引导: “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辅助观察。 五、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昆虫”这一概念。 六、实践活动
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课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观察蚂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上节课的探访蚂蚁导入。 二、初步感知。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三、探究活动。
1、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 四、拓展活动。
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展示生
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三课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准备:
搜集夜晚活动的动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部分“上夜班”的动物,你还记得他们吗? 学生说一说。 二、集体探究。 1、趣味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故事,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2、小组交流。
猫有哪些适应夜行性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眼睛和爪子等,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 三、拓展活动。
给动物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师生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