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0 16:45: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乐,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约五、六岁时就已具备。

第八是爱,约十四、五岁,有了爱就知所选择,有了物种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胶似漆,念念不忘,梦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实体距离更远了。

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人们基本的欲望包括: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著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二乘圣人藉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苦有八种:

生苦──人一生下来,离开母亲,就是苦。小孩子一出娘胎,没有谁会哈哈大笑的,一出来只会用哭来表示苦。

老苦──老也很苦,身体的抵抗力差,心有天高,力不从心;想爬山爬不动,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了就不舒服。如果修养不好,想想前尘往事,一生累积了太多的无奈、挫折、抱怨、牢骚、不满、失意……那生活不就形成了对生命的惩罚吗?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说不苦,但眼泪却不住地流;有些人假装顽强说人生不苦,很乐!但心里却像吞了黄连似的。

病苦──病是最苦的,甚至使人无法忍受。如果有朋友生病了,我们去探望他,问他:老兄!你有什么愿望啊?他会说:我只要病好了,粗茶、淡饭、布衣

暖、菜根香,我就很感满足了,不再希求其他了。事实会是如此吗?不然,等他病好了,老毛病又都来了:吃菜嫌口味不好,看别人不顺眼,老婆的发型不好看,孩子的动作讨人嫌……简直烦透了。所以人是活在不满里的,不满的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种对生命的惩罚。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罪恶终难逃毁灭。

死苦──死更是痛苦。很多人练功夫,在死的时候要退功,功若不退,死不了;一点点的退,像蛇脱皮似的,退到哪里痛到哪里,痛苦得很。

除了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

爱别离苦──你喜欢的人,他不能永远在你跟前。

怨憎会苦──你越讨厌他,他越在你面前晃。

求不得苦──求的东西得不到,得到了又有新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物质的欲望,永远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始终是贫乏的。

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阴就是暗,没有见天,没有曝光。色、受、想、行、识,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认知、教育程度等。身体的组成,显教讲四大──地、水、火、风;密宗讲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五阴炽盛,坐卧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总想打架;受阴太旺盛,会敏感、心乱;想阴太旺盛就会妄想,胡思乱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结论,再想下去,结果想一个问题,七、八个问题一齐涌出来,弄得精神分裂。四大不调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阴炽盛无一不苦;色情狂、强暴、杀人、殴斗逞强,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阴炽盛之故。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过著执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萨用摩诃般若的心态来看,这些都没有实体。五阴固然不实,苦、集、灭、道亦是方便,要想灭苦必须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阴的妄动,使之接受光明。

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个能得的我,一个所得的法,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门。一涉及到二,就背离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边见,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门。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证法性,归无所得。

菩提萨埵:梵文ㄅㄨ□ㄉㄚ、□ㄙㄚ□ㄉㄚ、,是大菩萨,简称ㄅㄛ□ㄙㄚ□ㄉㄚ、。ㄙㄚ□ㄅㄚ、□ㄙㄚ□ㄉㄚ、是众菩萨,南无ㄅㄛ□ㄙㄚ□ㄉㄚ、是大菩萨。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菩萨是觉醒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醒的菩萨。菩萨

为何不说是佛?因为菩萨只是生命觉醒了的众生,还须要继续净化,距离佛还有一段心程,所以称之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依:是依靠、依赖、依附,更是归向、投入。菩萨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他心里没有挂碍。挂碍是由前尘妄想产生印象,堆积印象而产生的我执,菩萨没有前尘、没有妄想、没有我执,所以没有挂碍。因此,既不会患得患失,也没有有我之私;没有有我之私,就没有有我之执,自然就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错误的意思,好的说成坏的、坏的说成好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乃至以正为邪、以邪为正、这都是颠倒。

至人无梦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修养到家的人,平时凡事都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不会做梦了。白天没有记录惯性,既不录影,也不录音,到了晚上睡著以后,萤光幕就放不出影像来了。

另一种解释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梦如幻,晚上也与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所谓梦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够观自在的菩萨,当然寤寐一如,所以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最后、毕竟。能够证入上述境界,一切皆无的菩萨,最后一定能证得生命的真实──涅槃。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意即证得生命的永恒。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世是时间,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大觉佛陀,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脱,都是借著大智慧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离开般若,就没有大觉的佛陀。大觉佛陀都是因为证得般若,以般若做为他生命的内涵,做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是至高无上的正确觉受,也就是摩诃般若。离开觉受,就没有正觉,也没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贵得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最贵得正受,正受有二种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确的觉受,觉受不正确,便远离解脱道。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咒是总持的语言,又称真言──真实的语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脱法门,有伟大无比的神秘力量,具足无量光明,可以破除无明、黑暗,开展光明的人生。没有什么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贵的了,也没有别的咒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更不要说能超越它,连和它相等的都没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绝非虚假,所以我才说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四、咒文音义

心经讲到此为止,附带要说明的:咒是真言、总持,是一部经的精华,最扼要的地方,念心经不念咒很可惜,很遗憾!而咒语最注重发音,正确的读音是:

揭谛揭谛──GeiDaGeiDa,去呀!去呀!

波罗揭谛──BaLaGeiDa,彼岸去呀!

波罗僧揭谛──BaLaShangGeiDa,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菩提萨婆诃──BuDa,SuoHa,疾速完成觉道。

通俗地说就是:去呀!去呀!大家一起去呀!迈向生命的圆满!完成生命的觉醒。

搜索更多关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文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qopp2n1cl47le14llaw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