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讲主要内容: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课程性质、理念与语文素养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四、语文课程总目标 五、语文课程的具体目标
1、识字写字目标 2、阅读目标 3、写作目标 4、口语交际目标 5、综合性学习目标 六、教学建议 七、2011年版修订充实调整的内容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流弊 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 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 (二)语文课程应与时俱进
1.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信息化——知识爆炸 学会学习 高速阅读、处理信息的能力。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融合 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开放的心态 民族自尊感。个性化——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个人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2.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教育观等)
3.吸收语文教育经验和相关学科新成果。比如,识字教学集中识字、正确处理文道关系、激发儿童兴趣,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写作教学先放后收等语文教育经验。
(三)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要求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
3.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二、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实用功能、课程的实践性特点。1、语文是思想的工具;2、语文是交流的工具;3、语文是学习的工具;4、语文是工作的工具;5、语文是生活的工具;6、语文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人文性: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自身属于文化的范畴--语文负载的内容属于文化的范畴;2、语文是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有人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有人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u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一位教师问学生用什麽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学生响亮的回答:“j、q、x小淘气,见到u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于是这位老师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u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让同学门自己评价。一时间小手如雨后春笋高高举起。
“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久就会死了” “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这位老师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
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子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麽要有空?”老师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于是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希望我们教师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爱、团结的种子。
由于语文的丰富性,语文课程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但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比如,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再比如,语文课程综合性。既有听说读写的综合,又有三维目标的综合,还有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再比如,语文课程民族性。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包括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
(二)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解读2: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包含在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中。
解读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解读4:怎样理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①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
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的。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注,韩军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有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
其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的。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如一位老师这样说:“今年暑假,我儿子学会了两项技能——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我教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骑,游。当然,我这样做也是有根有据的。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不但靠的是惯性,速度产生惯性,初学者只有骑得快才行。能骑了,感受到乐趣,越骑越有劲,不要学了好几天,还没能够上车骑,气就泄了一大半。“学者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一个意思,只要大家都听得懂,都这么说,就得承认它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上,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比如,白种人可以简称为白人,黑种人可以简称为黑人,黄种人却不简称为黄人。上山、上楼,这都好
理解,上北京、上省城,也可以解释,可即使厕所在楼下,为什么也非要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呢?再见不说再见,而说慢走;见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类似这些语言现象,研究语言的人当然能够也应该从理论上做出一些解释,但学习语言的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其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语文学习生活化或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而不是外语。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在方法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
学生学习外语在起始阶段,缺乏这种语言的语感基础,不熟悉相关民族的文化背景,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可能很多,因此学外语,少不了要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学习和这种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词句结构和话语材料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进行大量的练习。学习的过程中还往往要注意排除母语表达习惯的干扰。不过,学习知识、熟记规则、分析操作,所做的这一切,最终还是要落到真培养这种语言的语感上。只有在获得良好的语感之后,才可能把这门外语学到地道的程度。
儿童进学校学习母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身处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之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学习母语不需要像学习外语一样,从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入手,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反复操练,通过大量带有一定机制性质的操练来强化对知识各规则的记忆,从而再形成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
总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做到“三重”:
重熏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怡人性情,提升人格 重实践——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积累——重视积累是提升自我的需要,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
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为实现语文课程的目的提供必要的保障。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们看几个关键词: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合学习者学习并在学习时表现出的对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偏好,是学习者经常或喜欢使用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或经验获取的方式。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体验学习,二是发现(探究)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且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探究)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发现发明,16世纪有26项,17世纪有107项,18世纪有156项,19世纪有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雪崩”般涌现,恐怕并非夸张。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又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和学习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