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海 无 涯
4.2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4.2.1计算模型
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危岩分类系统多样,但是,从工程防治的角度按照危岩失稳类型进行分类更有价值,可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 类。计算公式参考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143-XXXX)中(30)~(50)计算公式。
勘查区内主要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当软弱结构面倾向山外,上覆盖体后缘裂隙与软弱结构面贯通,在动水压力和自重力作用下,缓慢向前滑移变形,形成滑移式危岩,其模式见图(图4.2-1);当软弱夹层形成岩腔后,上覆盖体重心发生外移,在动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上覆盖体失去支撑,拉裂破坏向下倾倒,形成倾倒式危岩(图4.2-2)。
图4.2-1 滑移式危岩示意图
图4.2-2 倾倒式危岩示意图 1、 滑移式危岩体计算 (1) 计算模型
hw
图4.2-3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无陡倾裂隙)
学 海 无 涯
危岩后缘后缘裂隙地下水位危岩体hw静水压力VWcosθWsinθW软弱结构面危岩前缘扬压力Uθ
图4.2-4 滑移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有陡倾裂隙)
(2) 计算公式
① 后缘无陡倾裂隙(滑面较缓)时按下式计算
K=(Wcos??Qsin??U)tg?+cl (4.2.1)
Wsin?+Qcos?12式中:V——裂隙水压力(kN/m),V=?whw;
2hw——裂隙充水高度(m),取裂隙深度的1/3。
?w——取10kN/m。
Q——地震力(kN/m),按公式Q=?e?W确定,式中地震水平作用系数?e取
0.05;
K——危岩稳定性系数;
c——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
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倍;
?——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kPa);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
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和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5倍;
?——软弱结构面倾角(°),外倾取正,内倾取负; W——危岩体自重(kN/m3)。
② 后缘有陡倾裂隙、滑面缓倾时,滑移式危岩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K=(Wcos??Qsin??Vsin??U)tg?+c?l (4.2.2)
Wsin?+Qcos?+Vcos?学 海 无 涯
式中符号同前。 2、 倾倒式危岩计算 (1) 计算模型
βhhwaθbh0H
图4.2-5a 倾到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βahwbh0 图4.2-5b 倾倒式危岩稳定性计算示意图(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 (2) 计算公式
① 危岩破坏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外时:
?2H?h?b+cos(???)?3sin?cos????K= (4.2.3) ?H?hhw?bW?a+Q?h0+V?++cos(???)??sin?3sin?cos??1Hflk2sin?学 海 无 涯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内时:
?1H?h?2H?hbflk???+cos(???)?+W?a2sin??3sin?cos??K= (4.2.4)
?H?hhw?bQ?h0+V?++cos(???)??sin?3sin?cos??式中:h——后缘裂隙深度(m);
hw——后缘裂隙充水高度(m);
H——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m); a——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水平距离(m);
b——后缘裂隙未贯通段下端到倾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m); h0——危岩体重心到倾覆点的垂直距离(m);
flk——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根据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0.4的折减系数确定:
?——危岩体与基座接触面倾角(°),外倾时取正值,内倾时取负值; 。 ?——后缘裂隙倾角(°)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② 当危岩的破坏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1flk?b2+Wa3 (4.2.5) K=1hwQ?h0+V(+bcos?)3sin?式中各符号意义同前。
③ 对于孤立具有缓倾软弱结构面的危岩体,后缘无裂隙水压力,其计算时要考虑风力作用,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1flk?b2+Wa3 K= (4.2.6)
(Q+F风)?h0学 海 无 涯
式中:F为风力,F=?S(Vsin?)2,?为空气密度,标准状态下?=1.293kg/m3, S为迎风面积,v为风速,计算时取v=10m/s,?为风向与迎风面积间的夹角。
4.2.2危岩稳定性计算
根据危岩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结合雁门沟1、2号危岩崩塌分析结果,本区危岩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式和倾倒式危岩。
(1)计算参数:
根据取样室内资料,危岩体天然重度26.4kN/m3,饱和重度26.7kN/m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9.67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4.07MPa,天然抗拉强度标准值0.68MPa,饱和抗拉强度标准值0.59Mpa。
由于勘查区内无条件进行现场试验,根据现场对危岩的调查后反复分析,灰岩裂隙面大多平直光滑,呈微张状,部分石英脉充填,裂隙面结合差,裂隙抗剪强度低,查《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XXXX)表4.5.1,综合确定,裂隙抗剪强度为:内摩擦角取25~27°,粘聚力47~57kPa。裂隙水压力按裂隙蓄水能力和降雨情况确定。
(2) 计算工况
计算工况选取如下三种:
工况Ⅰ:自重+现状裂隙水压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5~1/2);
工况Ⅱ:自重+暴雨(强度重现期按20a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工况Ⅲ(校核工况):自重+地震+暴雨(强度重现期按20a考虑),(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4.2.3计算结果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评价结果依据表4-5):
表4-5 危岩号 工况 稳定系数 危岩稳定性系数及稳定性评价 WY1-1 WY1-2 WY1-3 WY1-4 WY02 Ⅰ 学 海 无 涯
稳定性评价 稳定系数 稳定性评价 稳定系数 稳定性评价 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稳定 Ⅱ Ⅲ 4.2.4危岩稳定性评价
(1)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XXXX),防治工程等级一级,滑塌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3, 倾倒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5,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
表4-6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
危岩稳定状态 不稳定 K<1.0 K<1.0 欠稳定 1.0≤K<1.2 1.0≤K<1.3 基本稳定 1.2≤K<1.3 1.3≤K<1.5 稳定 K≥1.3 K≥1.5 危岩类型 滑塌式危岩 倾倒式危岩 (2) 危岩稳定性评价
从表4-5可知:5个危岩体天然状态下都处于稳定状态,暴雨或连续降雨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危岩一区有危岩体4个,编号为WY1-1,WY1-2,WY1-3,WY1-4;危岩二区的危岩体WY2;根据野外专项调查,这些危岩体现状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暴雨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经危岩稳定性计算:工况1条件下WY1-1,WY1-2,WY1-3,WY1-4和WY2,5个危岩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工况2(暴雨)条件下仅有号危岩体WY1-1,WY1-2,WY1-3,WY1-4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余都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3(地震)条件下危岩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这5个危岩体对居民区生命和房屋、剑青公路、威胁较大,这些危岩体急需治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