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市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联考试题分析
XXX中学 XXX 台州市教研室 XXX
一、命题思路
1、突出基础性。高一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期,也是学生有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期,又由于中考采用开卷考试的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弱,所以题目的设置以基础为主,逐渐渗透能力的要求。如第1题对宗法制的考查,第4题对通商口岸的考查。
2、突出灵活性。由于高考的要求远大于中考,学生必须在高一就有高考的理念,题目的命制应该在基础上突出一定的思维含量,体现在试题上就显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如第13题设置情景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3、突出重点性。期末考试的范围是必修一全册和必修二前四单元,内容广泛、体系庞杂。根据教学大纲,必须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如:专制与民主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
4、突出相关性。历史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尤其新课程按专题编写,时间跳跃性强,学生往往难以识记,也就是说从宏观上难以驾驭。为了加强宏观能力的培养,试题突出知识前后的联系性。如第27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从诞生到发展再到被破坏的整个发展过程。
5、突出趣味性。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的年龄还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趣味性强的东西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第25题通过对建筑风格的分析,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试卷特点
1、本试卷覆盖了人民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部分内容,涉及每一章节内容的重点知识。既考查了基础知识,也突出考查了考生的思维、综合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科内的综合,但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该套试题不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所依托的知识,都是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设问和指向都非常明确。试题既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率,突出了重点。其中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有1、5、10、13、16、20、21、25、26题。这些内容都是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学生只要把书本知识掌握就能解答。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有9、23题。这些是考察学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的分析、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知识迁移等能力。
2、题量适中,试卷长度得到很好的控制。表现在材料题的简约化,每道材料题只提供一段材料,从材料设问,既考察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回归课本,考察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能力。问答题一道考察了历史事件的对比,另外一道从一个小的切入口设问,考察小的知识点。既使能力的考查有了很好的保证,也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素质教学导向。
3、注重对学生材料分析运用的考察。本试卷客观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几道题分别是第9、16、17、22、23、24题,难度系数都在0.5以下,几道题有一个共同特别就是材料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培养。
4、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整套试题尽可能的设置新情景,增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外史料,要求学生对教材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历史事件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并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来自于课本外的“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新情景试题。如第5、6、13题。第22题从一个历史现象来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判断时间。充分体现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
////
5、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试题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社会教育功能,透射出爱国主义、对党的高度评价。如第6题,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成绩分析
选择题得分率抽样分析(图一) 题号 1 4 9 13 16 17 23 24 学校 台州 88.31 51.59 31.98 71.5 72.56 70.53 31.3 69.28 一中 黄岩 91.85 22.72 32.07 71.2 79.78 65.98 27.61 61.3 中学 台州 95.6 67.28 42.88 86 78.96 68 43.04 68.96 中学 新河 88.26 29.54 25.86 71.65 60.38 64.77 27.16 49.82 中学 回浦 89.73 60.84 41.17 86.16 60.92 60.92 40.12 58.05 中学 分析:从选择题抽样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抽样几个题目难度较大,重点学校得分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个别题目差距很大,如第4、9、13、17、23、24题。
2、反映出整个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普遍较弱,以后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加强。 历史非选择题得分情况统计表(图二) 题号 26(1)(2) 26(3) 26(4) 27(1)(2) 27(3) 28(1) 28(2) 28(3) 28(4) 29(1) 29(2) 29(3) 29(4) 满分 6 3 2 7 3 3 3 3 2 4 6 6 2 学生数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19193 0 440 2473 443 636 424 5044 3372 1643 5881 1252 684 223 1462 1 188 12986 13924 585 5387 9698 4981 6714 12254 4986 74 231 9151 2 3595 1622 4826 2784 10842 3878 5706 6578 1058 6602 10546 608 8580 3 3480 2112 7877 2540 573 5134 4258 4801 925 1490 4 9265 1580 1552 3425 2251 5 1555 4189 767 7375 6 670 463 2772 7015 7 1079 高一历史各小题上中下三档学生平均分(图三) 题型 主观题 小题号 26(1)(2) 26(3) 26(4) ////
前30% 平均分 4.25 1.35 1.26 中40% 平均分 3 0 0 后30% 平均分 1.75 0 0 ////
总分平均分: 分析:
1、非选择题往往被认为很难拉开差距的题目,从图二来看差距很大。如26(1)(2)题,全市参考的学生为19193,得0分的为440人,比率为2.2%,得6分(满分)仅为660人,比率为3.4%。又如28(1)为3分,得0分高达5044人,比率为26.2%。28(4)题,满分为2分,得0分的达5881人,占总人数的30.6%。
2、图三把把学生分为前30%,中40%,后30%,从人数大约数字来算大约为6000,8000,6000。前30%的得分率高于中档与后进生,从重点人数来看,尖子生的素质比较全面,但令人担忧的是庞大的后进生,2/3的题目都得0分,这对以后的会考的合格和优良率都将是很大的影响。
台州市部分重点中学优良率统计图
27(1)(2) 27(3) 28(1) 28(2) 28(3) 28(4) 29(1) 29(2) 29(3) 29(4) 5.14 2.19 1.36 2.47 2.39 1.08 3.24 4.91 6 2 77.88 3 1 0 1 1 0 1.57 2.08 5 1 65.66 1.54 0 0 0 0 0 0 0.1 3.11 0 51.74 各校高一历史优良率一览表 学生数台州实验中学椒江书生中学椒江洪家中学黄岩二高蓬街私立中学临海杜桥中学临海六中温岭新河中学温岭二中温岭箬横中学温岭松门中学温岭大溪中学玉环玉城中学
分析:
1、非一级重点中学优秀率与一级重点中学有较大差距,但从这些学校的优良率的分布来看非一级重点中学的优良率差距小,分布均匀。这样的发展态势对与促进这些学校向优秀率转化提供了优势基础,对于下个学期浙江省的会考优秀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台州一些学校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如果潜在的文科优势一旦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改变台州市高考文科重点数偏低的格局。
////
////
3、非一级重点学校的优良率的促进与发展也会对一级重点中学形成较强的冲击,如果发挥得当,将会形成强烈的竞争局面,对推动教育的发展将非常有利。
重点学校总体成绩分布示意图
60053852650050447347442040036334732033832935933331931431131735330029526930227890档80档70档60档50档40档40档下2192001622021831601971701671511971871721541411047186801921691181006347334838105735537259070401074410296806842411153980503824021403111012602232040611931椒江洪家中学临海回浦中学临海大田中学温岭新河中学玉环楚门中学台州一中黄岩中学路桥中学台州中学温岭中学温岭二中天台中学仙居中学三门中学
分析:
1、从台州市这个高一历史学科来看,成绩分布不均匀,一、二、三级重点差距大,同时同级重点中学之间也存在着差距。
2、高分分布不均衡,有的学校90分以上为0,低分较多。 四、存在问题
从学校角度看:
1、思想上不够重视,从高一所有科目成绩来看,数、理、化的分数非常理想,课时的分布有的学校甚至只有2.5节,新课程教材容量是旧教材的1.5倍,如果课时严重不足,则导致教学匆忙、潦草,必然会导致学生基础薄弱。
2、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文科只要考前突击,加强背诵就可获得高分,实际上,现在的考试强调的是能力,尤其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学生角度看:
1、中考的开卷,学生的记忆习惯被弱化,据统计,95%的学生平时花在历史科目上的时间较少,习惯上惰性,思想上的轻视,历史科被挤入了学习的边缘。
2、审题不清,答题离题。如27(2)题: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很多学生都答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条件。再如:28(3)题:当今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都写成多极化的局面,而实际上题目的限定语是
////
////
“当今”,那么就应该是“一超多强”。
3、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在阅卷过程中,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占了相当的比例,尤其部分试卷不按规定书写,超出规定的界线外,造成无谓的丢分。
4、书本生疏,错别字多。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基本知识的丢分现象非常严重,如第4题:《马关条约》中我省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哪个城市?从重点中学抽样来看,正确率少有超过80%的。又如第15题,法律文献的识记问题。错别字是较多,如“李冰”写成“李兵”,“军机处”写成“军纪处”。
5、教材宏观把握欠缺,跨度大的问题难以适应。如第27题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得分率偏低。
五、策略建议
1、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的结合。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建立宏观知识结构。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效的避免基础知识记忆的遗漏。
2、帮助学生学会旧知识与新情景的结合。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适应素质教育、创新体制和新课标的需要。本套试题中出现了很多新情景题,如选择13、14,但是从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今后的教学一方面要抓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开发学生新的思维激活点,平时教学和训练中更多的接触热点知识、新情景试题,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3、微观与宏观结合,帮助学生学会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某一阶段的现象,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教学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很好的历史感觉。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各阶段的特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并能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分析、评价,使其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实质。
4、加强练习训练,尤其是材料题的锻炼,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用活,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正确辨认情景的再现。通过做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理解所学知识。更多的引用原始材料,补充一些教材所没有的背景资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借此逐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测试中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
5、针对历史测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解题方法训练。首先要强调的是加强审题。客观题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仔细辨别选项的之间的细微差别,学会用排除法做客观题。材料题要学会迅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注意不要忽略材料出处和时间限定等细节。问答题的回答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往往同一个知识点问法不一样回答也就不一样。此外注意积累历史学科专业术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做到答题规范、科学、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6、用各种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其对后段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努力挖掘其学习的潜力。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这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彻底抛弃以往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改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