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一、区域概况 【罗家胜负责】 (一)地理区位和交通
1、概况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深圳经济发展很快,除了改革开放后被设为经济特区的政策原因外,其位置条件也是重要因素。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加重要: 窗户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排头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Oh4H6m8W-M/ ——专家观点
2、政策优势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政策优势的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 全方位开放及区域优惠政策趋同化将使深圳的政策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削弱。整个年代, 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倾斜政策集中于华南区域重点是珠江三角洲区域进人年代及至今, 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已转移到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末来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心将由南部沿海地区向东部沿海和相邻内陆地区转移, 环渤海地区及黄河流域地区有可能成为下一轮改革的热点。
(二)区域内部概况
1、人口规模及特征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18日,深圳市累计登记的流动人口为1200.55万人,加上现有的246万常住人口,深圳目前总人数为1446.55万,其中流动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2%。深圳的原住居民主要是客家人,占原住居民的70%。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移民涌入深圳,深圳的移民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普通话成为最通用的语言,而客家话、潮州话、白话是主要本地语。深圳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目前,深圳原住和长住着客家人达450万,是深圳市最主要的人群。
2、地理特征
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但从2010年7月1日起特区扩大到全市。
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8%。北面和东北面多为山地和丘陵,重峦迭翠,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带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另有少量台地分布于各区。
3、所辖市区、县(或是乡镇、街办、居委会、行政村)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 1979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就是所谓深圳的“关内”,“关外”就是属于深圳市管辖而不属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区域,所以也称“特区内”、“特区外”。“关内”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关外”包括宝安区、龙岗区。有地方立法权的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所有涉及深圳经济特区的地方性立法都只适用于“关内”,因此最大的区别在法理意义上,很多地方性法律法规关内外是执行不同标准的。也因为如此,关内外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城市的建成区面貌、市政管理、繁华程度、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房地产价格、治安状况等方面来看,关内都明显好于、高于关外。另外,由于关内基本完成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在关外,而关内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商业贸易。
深圳市共设6个市辖行政区。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内4个区,即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特区外2个区,即宝安区、龙岗区。6个区共辖51个街道、622个社区。
2007年5月31日,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光明新区,管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
2009年6月30日,坪山新区正式挂牌,这是深圳新设立的第二个功能区。 二、资源及区域发展考察 【梁源泉负责】 (一)自然资源禀赋 1、土地资源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95.81平方公里。近年来显示出用地紧张状况,但是不构成最主要的威胁,因为就在今年的“五一”期间,湖北省10多个县市区在深圳推介1.6954万亩土地,准备交深圳使用。而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城市政府必须要预见性的、有国际视野地去管理自己的土地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深圳可以启用空间拓展战略来破解土地困局,这包括陆域空间、地下空间、异地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
2、水资源
深圳市虽然雨量充沛,但由于没有客水的自然补充,也就是无大江大河过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的人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曾出现过全市性“水荒”,使生产、生活和市政用水全面告急。在供水最为紧张的时候,所有单位的用水指标均减少30%,并对用水大户实行每周抄表制度,超过规定指标即实行停水措施。进入21世纪,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深圳继续增加境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总量难度极大,若无新的市外水源补充,将会出现新的供水危机。
深圳市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区内部分河流水质超标,已不能正常使用,对水资源可利用量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逐渐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开始显现,出现了局部或暂时性的缺水局面,这些现象预示深圳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超载的趋势。所以深圳正在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的调查,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避免因水资源短缺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气候资源
深圳市全境属珠江三角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4℃,最高气温为38.7℃,最低气温为0.2℃。无霜期为355天,每年4~9月为雨季,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日照时间长。日照2120.5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适合常年开展旅游。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现状及优势
深圳市的矿产资源种类不多,目前已发现的矿床、矿点、矿化点68处(不包括砂、石、土) ,其中金属矿产26处,非金属矿产及其它矿产42处(包括矿泉水24处、地下热水3处)。深圳市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产种类不多,储量不大,除了石料、地下热水和矿泉水外,大多无工业开采价值。优势矿种为石料和矿泉水。
5、旅游资源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常年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近年来,深圳先后被中国政府和国际有关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建市仅20多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