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
同作用?(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2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
7.(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史出名门博客欢迎你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8、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
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
国。 ——康有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4分)
史出名门博客欢迎你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出发点: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维护奴隶制统治;振兴雅典城邦。(2分)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2分)
(3)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2分)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2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材料三 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史出名门博客欢迎你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分)
(2)光绪帝决心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请从材料二中举证说明。(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4分)
(1)观点:以日本为榜样,实行改革。(2分)依据: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及文明程度与中国有异,不能轻易模仿;日本文化传统与我国相仿且改革已经取得了成效。(2分)
(2)加强中日两国交往;还想派康有为赴日本考察变法。(2分) (3)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图
图1 1853年“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 图2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
史出名门博客欢迎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