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重组: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例如:减数
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原因:外部因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内部因素: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特点:普遍性,低频性,不定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应用:“黑农五号”大豆,高产青霉菌株等。
3.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四种:a缺失,如果蝇的缺刻翅;b重复,如果蝇的棒状眼c易位,如夜来香和d倒位。 4.染色体组:细胞中得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单倍体育种: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优点:获得的植株,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且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多倍体产生的原因: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后,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6.基因工程:最基本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质粒。基本步骤:“四部曲”: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见课本105页相关内容。
2.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成果: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2.0万~2.5万个。意义:人类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6生物的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得个体并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D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例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详见课本第103页)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详见课本第125页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详见课本46-47页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其他植物激素:a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应用: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使食用的叶柄增加长度;处理芦苇,可以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B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市场上生产的乙烯利可以用于催熟。
3.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产生反射的大致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
2.5人类遗传病
1.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A单基因遗传病,常见的有: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B多基因遗传病,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C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而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检测和预防方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如进行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
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见课本18页图2-2)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特点:只能单方向传递。
3.人脑的组成: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调节中枢,控制生物的节律等)、脑干(如呼吸中枢)、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脊髓(低级中枢)。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思维。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4.激素调节: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的发育,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的含量。胰岛血糖素是升高血糖。
7.体液免疫:过程: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基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过程: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吞噬、消灭。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反应。 8.艾滋病: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
3.4种群和群落
1.种群: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叫做种群。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详见课本63、64页)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种间关系:捕食(狼和兔)、竞争(牛和羊)、寄生(蛔虫和人)和互利共生(根瘤菌和大豆)。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
2.种群的J型曲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种群的数量处于不断的波动和下降中。
3.群落的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详见课本第79页和80页。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的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其中血浆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代谢废物,气体(主要是O2和CO2)。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稳态失调会出现相关疾病:发高烧、严重腹泻、高原反应、空调病等。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协调的发挥作用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
4.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详见课本第32页图解
5.血糖调节:饭后,血糖含量暂时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运动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抑制糖类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6.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脾、胸腺、淋巴结、骨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3.5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关系:详见课本第90页。食物链和食物网:见课本91页。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见课本94页。基本规律: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应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还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详见课本101页图5-11.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利用,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而能量作为动力。5.生态系统中得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生物信息。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详见课本第110页),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建立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7.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见课本121页。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见课本123页。8.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异地保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