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地理位置 2.1 自然环境简况
图2-1,在未来科技城控规中的位置见图2-2。 2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概况
图2-1 建设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项目拟建地项目拟建地余政未出[2013]64号地块住宅项目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东至茶师庵路,西至高教路,北至方桥路,南至文二西路。规划用地性质为R21二类居住用地,具体位置详见图2-2 浙江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7
2.1.2 气象
2.1.3 地形地貌
址地现状图,附图4为本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图。
表2-1 主要气象要素一览表
从公元前5世纪起,随文明进步而逐步开拓,形成如今地貌。
为主,十年一遇。根据气象局30年统计资料,主要气象参数见表2-1。
4℃左右;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8.7℃。年平均降雨量为1398.3mm,降水多年平
年降水日130~145天,汛期总降水量≥900mm(洪涝指标:月降水≥300mm)。余杭以涝
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部山地
量充沛,降雨集中在5月至7月及8月至9月的台风季节。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在
附图1为本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2为拟建地卫星影像图,附图3为项目选
运动以大面积沉降为主但强度弱。第四系成因类型复杂,上部为全新世钱塘江冲积相
余杭属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
丘陵河谷,形成于1.3亿年前,长期基本稳定;东部水网平原、滩涂平原几经沧桑,
余杭区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
均1150~1550mm之间,最高年为1620.0mm(1973年),最小年为854.4mm(1978年),本区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60m,受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冷暖交替的影响,新构造
历年平均气压 1 11.5hPa 年平均气温 16.4℃
极端最高气温 39.9℃(1978年 月) 极端最低气温 -9.6℃(1969年2月) 年无霜期 220~270天
年平均降水量 1398.3mm 月最大降水量 514.9mm(1954年5月) 日最大降水量 141.6mm(1945年5月) 年总雨日 140~70天 年冰日 39.5天 年平均蒸发量 1200~400mm
冬季平均风速 2.3m/s 夏季平均风速 2.2m/s 年平均风速 2.138m/s 极大风速 28m/s 全年主导风向 SSW(12.33%) 全年次主导风向 NW(10.89%) 静风频率 15% 8
类水。
2.1.4 水文特征
年最高水位5.45m。
呈网状形。钱塘江从东南边缘流过,通过陡闸与内河沟通。
堆积,中部为晚更新世海陆交替沉积地层,下部为中更新世陆相堆积地层。
功能区为余杭塘河余杭农业、工业用水区,水环境功能区为多功能区,目标水质为Ⅲ
3.02m,最高4.84m,最低2.5m,98年年平均3.32m,最高4.11m,最低2.88m,99
亿m3,年平均径流量3.39亿m3。河面宽60~70m。余杭区塘栖站水位97年年平均
东苕溪、京杭运河、上塘河、钱塘江是流经余杭的四大江河。因地形差异,分成
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该河流属于余杭塘河支流,为杭嘉湖96段,水
东部水系多属人工开凿的河流,以京杭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泊棋布,
东、西两个不同水系,西部水系为天然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干,支流众多,呈羽状形;陆等10个乡镇。区境内全长31.27km,流域面积667.03km2。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8.545
项目周边主要水体为项目南侧方家桥港(距离本项目约75m)。根据《浙江省水
运河在余杭境内经肇和、云会、沾驾桥、宏石番、东塘、塘栖、塘南、五杭、博
9
2.2 社会环境简况
2.2.1 杭州市余杭区基本情况
管理水平。
2.2.2 杭州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
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市为邻,西南与富阳市相接。
总人口82.69万。列全国县城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区)第15位。
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1962元,增长10.2%。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
近年来,根据房地产市场需求,余杭区政府提出了“居住在杭州,满意在余杭”,
州中心城区,东面与海宁市接壤,东北与桐乡市交界,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
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20平方公里。余杭区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
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94499元,按2012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970美元,综
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87.6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6.39万
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0.5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6.79亿元,增长
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63亿元,增长2.8%;第
房需求;依法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强化住宅小区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物业
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严格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提高产权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房地产业发展,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房地产发展规划,加
产籍、房产交易服务质量,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和住房商业贷款规模,满足群众的购
1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5.9:52.5:41.6调整为5.7:50.4:43.9,第三产
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34.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按
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全区总面积1220km2,下辖临平、东湖、星
桥、南苑、乔司、运河、崇贤、仁和、良渚、余杭、仓前、中泰、闲林、五常等14个街
圆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东西长约63公里,道,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塘栖等6个镇,包括189个行政村,132个社区,人,年末总户数24.31万户。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473元,增长12.6%;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功能定位把余杭区打造成为杭州现代服务业副中心、长三角
余杭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
10
新区。
2.2.4 余杭组团分区规划
施通道等为一体的综合走廊。
生态新城,运河文化名城,综合发展副城”。
“三组团”是余杭组团、良渚组团和瓶窑组团。
定位是“文化圣地,物流枢纽,产业新区,近郊住区”。
成。瓶窑组团的建设目标是“生态基地,田园小镇,禅茶之乡”。
规划余杭区形成“一副、三组团、三带、四廊”的城乡空间组织框架。
生态型新城区。规划余杭组团的功能定位是“创新极核,湿地水乡,居住新城”。
都市区北部集“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活品质都市新区。
“三带”是在杭州大都市区生态带的基础上,余杭区构成三条生态带。
为依托,以西部生态区为保障,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网络化都市
入杭州主城;以组团为基础,推动组团格局重组,做优做美三大组团;以中心城镇
产要素配置,调整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以副城为重点,做大做强临平副城,积极融
区域,规划形成杭州大都市区的“反磁力”新城与长三角国际城市地区核心区块中的重
基于杭州大都市区反磁力体系构建和余杭区域结构的重组要求,余杭区优化生
杭组团的功能定位于余杭区区域副中心和反磁力组团、杭州市西部的创新极核、杭州
部其余四镇的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组团,作为杭州西北部生态带的空间构
市组团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区。规划目标是努力把余杭组团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城市
州主城,西接临安,集高档居住、旅游休闲、科研开发、高等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
桥街道、钱江经济开发区、运河镇、乔司镇以及塘栖镇、崇贤镇的京杭大运河以东
要功能区块,强化在杭州网络化大都市中的副中心职能。将临平副城建设成为“山水
“四廊”即沿杭长、杭宁、杭沪高速公路和留祥快速路形成集交通、区域绿地、设
瓶窑组团由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五镇组成,以瓶窑为龙头,带动西
良渚组团由良渚镇和仁和镇组成,形成文化创意与物流组团。良渚组团的功能
余杭组团由余杭、闲林、仓前、中泰、五常等乡镇和街道组成,建设成东入杭
“一副”是临平副城,包括临平街道(余杭经济开发区)、东湖街道、南苑街道、星
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科教基地、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区域综合交通物流中心,杭州大
余杭组团分区规划的范围包括余杭、仓前、闲林、中泰四个镇乡和五常街道。余
11
相关推荐: